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常州无锡人 , 祖籍福建邵武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 , 民族英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
靖康二年 , 刚经历国破君辱的北宋康王赵构 , 从大名府(河北大名)一路难逃至应天府(河南商丘) , 并急不可待的在应天宣布继位 。
对于这个崭新大宋的立国方略 , 李纲从建都角度出发给出了他的建议:“关中为上 , 襄阳次之 , 建康为下”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地方?李纲的建议是否可取 , 我们客观来分析这个问题 。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文章插图
关中大义
公元976年 , 北宋刚实现除北汉外的基本大一统时 , 开国皇帝赵匡胤鉴于都城汴梁“形式涣散 , 防维艰难” , 就迁都洛阳 , 开始了一场迁都朝议 。
这场朝议中 , 赵匡胤是坚持迁都的少数派 , 他就曾言之:“迁河南未已 , 久当迁长安” , 而这场迁都之议因为赵匡胤的突然早逝而被迫终结 。
那么在北宋实际上已经灭亡的当下 , 李纲重提立都关中之事意欲何为?
当时宋朝北方早已糜烂 , 河北百万宋军灰飞烟灭 , 汴梁被金人洗劫一空而去 , 此时尚未有明确政治纲领的金人并没有一次性灭亡宋人的想法 , 依旧还是草原人打草谷的那一套 。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文章插图
北宋原领土基本都在 , 只是经历金人劫掠北方防御体系和军队彻底崩溃 , 小股金军依旧在大宋北方四处劫掠 , 而北宋老将宗泽已招募溃兵及民间义勇重新入驻残败的汴梁 。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纲认为新朝不应当如东晋起割据之心 , 而应该在北方树立一杆旗 , 向天下人宣告皇宋有继 , 不弃北方的决心 。而这杆旗必然引起金人疯狂的攻击 , 只有在关中才能凭山河之利以守 。
但是此时的关中早已不是秦汉八百里秦川的帝王谷了 , 无论从关中北方延安方向还是关中东北方山西运城方向都可以作为关中的突破口 , 而在擅长利用骑兵机动性的金人面前 , 这些破绽足够了 。
更何况当北方防线破败后 , 黄河不再是一条安全的辎重运输线 , 失去黄河水路 , 东南辎重只能走长江-汉水入汉中再通过人力翻越秦岭到达长安 , 这对后勤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
因此李纲的上策关中其实是一步险棋 , 赌的就是能不能守住金人的一波冲击 , 将战局拖入持久战 , 一旦进入持久战阶段长安的好处也就能体现出来了 , 君王立关中 , 那么北方之地抗金烽火就绝不了 。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 , 夺不回幽云 , 守住关中又如何?金人可以南侵失败十次 , 但宋人不能失误一次 。失去北宋百年建立的北方防线后 , 整个北方地区甚至可以说是“鸡肋之地” , 即使新朝可以在关中站住脚跟 , 但无险可守的河南河北就是个难有物资产出的大战场 , 更何况在关中背后还面临着西夏人的威胁 。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文章插图
而立都长安是把双刃剑 , 能据大义 , 随时反攻北方 , 但容错率低 , 可能会赔掉宋朝最后的底子 。
襄阳通衢
而襄阳 , 相对长安其实在当时局面下是个更好的选择 。湖北有三座名城 , 分别是襄阳、荆州、武昌 , 清代战略地理名家顾祖禹针对三城的战略地位有一番精准的总结:“以天下言之 , 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 , 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 , 则重在荆州” 。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文章插图
襄阳是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枢纽 , 位处南阳盆地之南 , 江汉盆地之北的汉水之畔 , 通过南阳盆地东接吴会 , 西通巴蜀 , 而向北即可直抵中原 , 又可西进关中 , 亦可经汉水联络陇西 。是个真正的进可攻 , 退可守的四通八达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