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二 )


襄阳建都 , 不向长安那么危险和决然 , 容错率高上不少 , 首先襄阳通过汉江水系能更好的克制金人骑兵 , 其次襄阳通衢之地 , 哪怕不可守亦可退入东南或者四川 。同时南阳盆地四周山系环绕 , 以南阳为防御重心具备较好的战略纵深 , 在襄阳的庇护下 , 江汉盆地沃野千里将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 。
更重要的是长安建都距离江南太遥远 , 江南有被野心家割据的危险 , 而定都襄阳则近距离威震江南 。以襄阳为基地 , 南宋君臣未必不可练出一支南宋的“北府军” , 后岳飞北伐岳家军就是以襄阳为基地招募训练的 。
但襄阳相比关中更安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丧失一些锐气 , 在政治意义上远不及长安 , 算是个折中的选择 。
虎踞龙盘金陵地
如果说立都长安是向天下人宣布克服体统的决心 , 立都襄阳是进可攻退可守更圆滑 , 那么立都建康则是无疑是彻底宣告了偏安割据 。
因为建康释放的政治信号太明确了 , 就是仿东晋偏安割据 , 北方茫茫大地和千万军民都成为朝廷弃子 , 而南宋君臣只需根据东晋的经验即可部署完成防御体系 , 而立都建康也是在向金人表示南宋无报灭国之仇的想法 。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文章插图
建康算是最安全 , 也是最无上进心的选择 , 但在那个时局之下 , 金人没有领兵来功 , 就连最消极的投降派也不敢主动提议建都建康 , 只是推荐赵构到江北的扬州静观大局 。
赵构的选择
李纲提出他对于新国家的三策后 , 赵构陷入长长的犹疑中 。他既不舍江北江山 , 又不敢于金人对抗 , 赵构在犹疑中撤到了扬州 , 与建康隔江相望 。
赵构一边在扬州尽享安乐以弥补他长达一年的逃亡生涯 , 另一方面在试图试探金人的态度 , 在他看来金人破汴梁后退居黄河以北 , 大片宋土成为无主之地 , 他心中有一个于金人划黄河而治的想法 , 只是他对于李纲用军事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不认同 , 他可笑的认为战场上得不到的可以在谈判桌上得到 。
结果他等来了金人“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命令 , 金将完颜兀术率领精骑脱离大队 , 火速直逼扬州而来 , 赵构大惊而走 , 结果数千冒进的轻骑让扬州小朝廷彻底乱了 , 无数人仓皇南渡 , 坠水而死 。
而赵构一度被追得从越州(宁波)入海而逃 , 逃亡间仍不忘遣使求和 , 国书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天网恢恢 , 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 , 以奔则无地 , 一并彷徨 , 跼天蹐地 , 而无所容厝 , 此所以朝夕然 , 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 。
李纲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为何选择这三个地方?

文章插图
最后经历海上四个月的飘零才得以返回越州并改元“绍兴” , 取起绍兴中兴之意 , 并最后定都临安(杭州) 。可笑李纲的立国三策 , 就连相对最安全的下策在赵构看来仍不安全 。
主战 , 只是赵构为登基合法性而树立的大旗 , 其本质上只想在江南做个偏安朝廷 , 因此他本能的排斥一切主战派 , 如李纲、宗泽、岳飞;亲近主和派 , 如黄潜善、汪伯彦 。
而建都临安 , 意味着皇帝彻底放弃了北方 , 而那里还有一支支义军苦盼王师北顾 。而放弃北方后小朝廷正式进入了偏安模式 , 这里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供南宋对号入座 , 如东吴、如东晋、又如南朝 , 而他们最后的命运都不太好 。
但客观来说 , 赵构此人 , 到底是依靠粉饰太平完成了“绍兴中兴” , 其组建的南宋却也依然庇佑了汉人一百五十二年 。在大民族观上来看此人贪图享乐 , 一派昏君之像 , 但从某种程度而言 , 赵构的选择却也保住了汉人的半壁江山 。
他确实能力不及 , 没力挽狂澜之志 , 也不配在这个时代去创造一段属于英雄的史诗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 , 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