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托孤引发千古争论,难道只有帝王术而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公元二二三年夏四月,蜀汉的第一任皇帝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在此之前,刘备进行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或称永安托孤 。
永安托孤一事,历来有很大争议 。
争议点通常集中在那八个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此,有的人予以高度的赞美,称之为君臣相知的典范 。有的人则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帝王权谋 。
真相到底如何?
1.两种相反的声音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永安托孤:
“先主(刘备)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待人接物,有汉高祖的遗风 。他把国家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且心思单一,毫无保留 。君臣之间坦荡无私,自古以来未曾有也 。“
显然,他是拥刘派,对于刘备不吝赞美之词 。
网络配图
元朝的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也大加赞赏:自古以来托孤的人,没有像刘备那样明白事理、心性洞达的了 。
清朝人赵翼在他著名的《廿二史札记》中也持肯定态度:千年以后犹见其发自肺腑的本意,难道还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吗?
有拥刘,自然有反刘 。最早的批评声音来自晋人孙盛 。
“刘备对诸葛亮的遗命,真的是糟糕的一塌糊涂 。有人说刘备的本意是为了表明托孤的诚心,以及团结蜀人的意志 。但君子却说:不然 。
【白帝托孤引发千古争论,难道只有帝王术而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假如所托的是忠臣,就不用这样的说教 。如果所托非人,那么这不就是开启了他的篡逆之心吗?
所以,自古托孤顾命之时,讲的都是有理的善言 。那些奸诈诡辩的话,不是用来托孤的 。幸好刘禅暗弱,没有猜忌心,不然就会祸起萧墙啊!”
显然,在孙盛看来,刘备临终的托孤行为,充满着阴怀诡诈,猜忌之心昭然若揭 。只是刘禅暗弱无能,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与孙盛持同样观点的、最有名的便是清代的乾隆皇帝 。他在《御批通鉴辑览》中毫不客气的说到:
“刘备平常用鱼水来比喻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 。他对于诸葛亮的忠贞难道不了解吗,托孤时为什么还要搞这一套猜疑的话呢?三国时期的人互相都推崇狡诈,真令人鄙视!”
乾隆站在帝王的视角来评价刘备的行为,自然有其独特的分量 。
如此,面对以上两种相反的声音,哪一种对呢?
2.托的是什么?
无论是赞美刘备心胸坦荡还是批评他阴险诡诈,立足点都在那令人费解的八个字 。然而要想真正搞明白刘备的意图,必须要跳开那八个字,用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来审视整个永安托孤 。
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永安托孤托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刘禅太小,治国能力不足,刘备是让诸葛亮辅政治理国家呀 。
的确,辅佐刘禅治国确实是托孤的一大内容,但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网络配图
广为人知的《出师表》已经点明了一切 。在这个奏表中,诸葛亮提到了当年的托孤一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上面段落中说的“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就是托孤之事 。具体什么事?当然就是诸葛亮现在要决心去做的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
很显然,刘备临终托付的大事,就是让诸葛亮北伐中原,复兴汉室 。这才是永安托孤里最重要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