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愉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从状元做到帝师的?( 二 )


正统元年(1436)马愉充经筵讲官,每次进讲,皇上都注目倾听,不久升任侍读学士 。当时英宗不足十岁,朝政均由太皇太后张氏摄持,她委任“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朝政清明 。后司礼太监王振权倾朝野,视“三杨”为眼中钉 。一天,王振对杨士奇、杨荣说:“朝廷之事,让二位大人久劳了 。如今二位皆已年高,为国操劳恐怕多有不便 。”杨士奇闻听此言当即表示:“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 。”而杨荣则说:“我等衰老,无以效力,当选后生可任大事者入阁,以报圣恩 。”王振走后,杨士奇责备杨荣失言,杨荣说:“王振早已厌恶我们了,必然想办法除掉,如果一旦宫内飞出片纸让他选中的人入阁,我们该怎么办?不如我们及早推荐一二名贤德之人入阁,才是上策 。”杨士奇闻言十分赞同 。于是二杨举荐了侍读学士马愉、曹鼐、苗衷等人 。(事见《明史.列传第三十六》)
正统五年(1440),英宗下诏,命马愉等以本官入内阁,参预机务(即宰相 。明代不设宰相一职,凡入阁者,即称宰辅,亦即宰相 。时宰辅共5人,首辅为杨土奇,另四人为杨荣、杨溥、马愉、曹鼐,由此而知,马愉是年为第四宰相 。见《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 。在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宰相为官极之人,由状元而为宰相,历代为数极少,由此可知马愉在当时地位之荣耀了 。是年,马愉又升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讲学士 。1447年农历九月初三日,马愉早起准备上朝,突发中风,皇帝闻讯,急遣御医诊视,但终因救治无效,于3天后病逝,年53岁 。正统皇帝赐给御葬,下诏曰: “讲读之臣,所以考质疑义,非专诵习而已;馆阁之职,所以备资顾问,非专辞命而已 。国家列官,以馆阁兼讲读,往往宠以重秩,固有自来,而朕尤意向之,盖信任之笃,委托之重,非其他可比也 。然非文学赅洽、操履淳正之士则不轻畀 。故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马愉,早自贤科,荣魁多士,首擢官于史局,再迁秩于经筵 。既公纪载之精亦勤,讲读之久,比参机务盗慎弗渝 。顾眷遇之方殷,胡寿龄之不副?宜有显赐,以慰朕怀 。兹特赠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 。咨尔冥灵,光我宠数 。钦哉!正统十二年(1447)十月十四日 。”并循师保例赐赙万缗(即一万贯),派礼部尚书胡濙代表皇帝祭之,由原官职通议大夫、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赐赠资善大夫、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后又赐谥号“襄敏” 。明史云“赐官兼职自愉始”(古时有官、职、阶、爵等,尚书为官名,翰林学士为职名,资善大夫为阶名 。一般死后仅赠官,马愉为皇帝老师,正统皇帝特旨既赠官又赐职,连同赠阶,后来成为定例,故云赠官兼职自愉始,由此亦见正统皇帝对马愉的特殊感情以及对他“寿龄之不副”的痛惜) 。
马愉端重谨慎,为官理政门无私谒,待人处事宽厚仁慈,人称“忠厚长者” 。他曾奏言:“天下狱久者多瘐死,应派遣官员到各地迅速审理、结案 。”被英宗采纳 。一次有边警,朝廷正要发兵,恰遇敌方使者至,朝臣们都认为应将其捆绑关押,唯独马愉上奏反对:“赏善罚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武 。”英宗听后深以为然,便厚待来使 。(事见《明史.列传》)
马愉自幼事亲至孝,8岁时生母刘氏去世,执丧如成人,哀毁过分,得病,数月始愈 。父继娶魏氏,马愉事之如生母 。后魏氏又死,父再继娶张氏,马愉事之亦然 。马愉为官后,因己为独子,欲接父及继母至京奉养,父母年高,不去,马愉于是将自己俸禄转至县里,以养亲 。父尝得病,马愉得信,即请于朝归省,正统皇帝特诏由驿站负责接送并给路费,让其省亲 。至家,父喜,病愈,即命马愉急归京供职 。马愉性谦和,与人相处,若不及人者,襟度闲雅,有忤之者,亦不较 。乡人往来,率以礼相接,绝不以势位临人,故其去世后,自勋贵至公卿大夫、乡里亲朋,莫不哀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