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位汉人状元,张起岩与烟台福山县的故事

可能很多烟台人并不知道,元朝第一位状元、后来成为元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的张起岩,与福山县有着一段特殊的渊源 。
张起岩(1285-1354),字梦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其高祖张迪是当时山东割据势力之一的张荣的元帅右监军;曾祖张福为济南路军民镇抚兵钤辖;祖父张铎为东昌(今聊城)路录事判官;父亲张范是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 。张起岩幼从父学,过目成诵,17岁受察举(元朝在科举取仕制度恢复之前,官员的主要来源是阴叙和察举),20岁时出任福山县学教谕(教谕是学官名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后来,张起岩因在福山县政绩突出升迁为安丘县尹(即县令) 。元延祐二年(1315),元朝首次开科取仕,深通儒学的张起岩得中榜首,钦点状元,并授登州同知 。但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十分垂爱这位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状元,特旨将张起岩改为集贤修撰,转国子博士,后升任国子监丞,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 。之后,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官至翰林院侍讲 。
据清康熙《福山县志》记载,张起岩在福山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深得民众拥戴 。他在任职期间,适值县尹(即县令)率人到乡下灭蝗灾,将县衙里的政务交给张起岩代管 。由于他言行果断公允,深得民心 。当地百姓都说:“如果张教谕是我们真正的县尹,那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也许正是由于福山民众对张起岩的真诚拥戴,因而张起岩也对福山民众始终保持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特别的厚爱 。他离开福山多年以后,仍经常惦念着福山;特别是在成为朝廷高官以后,对福山民众的请求仍然是有求必应 。
福山县庙学于刘齐阜昌间(1130-1137)置县时创建,近二百年“视他邑独未完葺” 。元延佑二年(1315),新任福山县主簿(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冠州人祁祖谦见庙学“宫垣颓圮”,慨然叹曰:“郡县之职,所以承流而宣化也 。教化之流行,风俗之隆污,系于学校兴废 。邑固僻左矣,而学亦阙如,其可哉 。”他为此甚为着急,于是便“谋诸同僚,为构讲堂东西斋各四楹 。”就在工程全面开工并有序进行时,祁祖谦因任职届满而离任 。在这种情况下,福山县达鲁花赤(元朝官名,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亦思哈、县尹周士彦、新任主簿马良、典史宋谅等合力完成了庙学建设工程 。庙学建成后,“室宇静深,窗户明廓,讲受有所,藏修有区 。邑之人士诚感心悦,鼓篋而肄业者举欣欣然 。”延佑五年(1318),福山人为此“走书京师”,请曾任福山县教谕、时任国子博士的张起岩为修庙学作记 。张起岩收到书信后,“且喜且叹” 。他回想起自己初到福山县任职时县学“风雨不庇”的情景:“宫垣颓圮,取径者旁午前门折而西出,横截以墙堑 。其外为固圣殿,岁久风雨不庇 。跬步之余,鞠为园蔬 。学舍即前尹孟从政所易民舍,断二间有奇,以栈括横木,生徒十数席 。”张起岩当年也曾多次请示县令修建庙学,但终未能如愿,因而深感遗憾 。如今,庙学修建工程完工,也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他既为之高兴,也深为祁祖谦、亦思哈、周士彦、马良、宋谅的为政之道而感动 。于是,他于延佑五年十二月提笔作《修学记》,对福山县修建庙学一事大加赞赏 。福山县治东南二里而近有山曰“芝山”,拔起平地,矗立直,上曰“升仙峰” 。峰西冈阜隆起,曰“祝圣山” 。山腹各有石洞,中可容十数人 。金大定年间,全真道祖师马钰曾在此修炼 。往南百步许有一屋,以居道流,曰“蒋公庵” 。张起岩在福山县任职期间,“时至其处” 。他听当地人说,这里过去是道院,不过很久以前就废弃了 。张起岩说他摄县事时,因到县城附近督捕蝗虫,曾到这里的神祠祈祷过 。当时,环城数里,在祝圣山以南蝗虫四绕如云集,而至此整如刀截,蝗虫不入县城周围境内 。虽驱之入,也立刻返回去 。此山之灵,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