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三大名医明朝遗民与清初医学的发展( 二 )


《医门法律》,其书名如《清史稿》所注:“法者,治疗之术,运用之机;律者,明著医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狱然 。”喻昌作此书“专为庸医误人而作,分别疑似,使临诊者不敢轻尝,有功医术” 。该书分别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以及诸杂证,提出了著名的“大气学说” 。关于“大气学说”,学者多有研究,对其阐释不一 。赵含森先生认为,“大气学说”,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提出的,“大气”是包括阴阳两方面、与自然界相对应的胸中之气,而不是胸阳;调畅大气的方法不限于通阳,如降肺、和胃、补肾等,皆有助于大气的畅通 。喻昌的“大气学说”不仅是理论上的发展,对指导临床也有现实意义 。
【论清初三大名医明朝遗民与清初医学的发展】《寓意草》,记载了喻昌行医治病的医案 。该书突出特点是提出了“议病式”观点,其内容有:第一,病人的一般情况,诸如就诊时间、就诊地、就诊者、年龄 。第二,病人病情的总体表现,包括体型、面色、声音、表情 。第三,病程,包括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 。第四,主要症状: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 。第五,判断疾病的性质:其病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不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 。第六,治疗原则: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其药宜用十剂中何剂,其药宜用五气中何气,其药宜用五味中何味 。第七,具体治疗药物: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 。第八,预后:其效验定于何时 。距今三百年的清朝初年,喻昌就建立记录病情的格式,是一次创新,是对病案书写标准化的早期尝试 。“议病式”用类似现代病历的框架,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 。
2 明遗民对清初医学的影响
不少明遗民就医,著作颇丰,其研究深入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对清初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从结构上说,中医学由自然哲学、医学科学和医疗技艺三个要素组成,遗民对清初医学的影响可从这三个方面说明 。
第一,是对中医学自然哲学的影响 。明清之际,以顾、黄、王为首的明遗民,在批判总结以往学术的基础上,将“问学与德性并重”,力斥空谈,倡导务实,大兴考据 。钱穆对此评论说:“……智(方以智―――笔者按)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 。” 〔7〕 考据之风也影响到医学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医学类书和丛书,类书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520卷、《医宗金鉴》90卷、《四库全书医书类》191部等;个人从刊有《张氏医书》7种,《徐氏医书》8种,《冯世锦囊秘录》4种,《黄氏医书》11种等 。不少医家整理出许多古典医籍 。如汪昂的《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徐灵胎的《难经经释》,喻嘉言的《尚论篇》等 。
第二,在医学科学方面,明遗民也有大量的论说,这里仅以方以智的贡献来说明 。方以智先对古代医家的学说提出了疑问,他说:“河间、子和、丹溪、东垣、立斋今如聚讼,气有余即是火,而又曰火与元气不相立,何以决之?”“阳气若天与日,人身以阳气为主 。医又言真阳、真阴、真火、真水;实则不二不一,果何以决之?”“十一脏取决于胆心,无原而用心包,曰心主,曰 中,曰小心,曰命门相火,同耶?别耶?”又说:“虞天民变命门为中枨 。而《人镜》分左肾、右命门,何以决之?”他认为应该深入探讨,穷究其本 。其中就命门的位置说法不一情况,他参考了《明堂铜人图》等,认真研究后认为:“命门一穴,在脊中行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与脐相对 。夫两肾者,乃生命之蒂,至阴之位也,虽为水脏而相火寓焉 。盖太极之理,静为动,本阴为阳基,故冬至子之半,一阳生于至阴之下也 。”从而认为明医家虞天民“两肾总号为命门”,深得其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