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作者彭端淑个人简介彭端淑人物生平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 。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
少时勤学
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 。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 。以 军功勇著,授四川都督佥事(qiānshì,都督佥事是正二品) 。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为举人、知县 。他从小聪敏颖异,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与兄端洪、弟肇洙、遵泗等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过山,得学识渊博的父亲彭珣(xún)亲授 。还得益于其外祖父、进士出身的夹江名儒王庭诏的教益,长进不小 。及入县学,再得合江进士、蜀中制义(八股文)匠手董新策点拨,学业立就 。
为官勤政
雍正四年(1726),彭端淑乡试中举 。雍正十一年(1733)与孪生弟弟彭肇洙同榜登进士第,授吏部主事 。乾隆十年(1745)升吏部员外郎,旋迁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郎中 。乾隆十二年(1747)充任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 。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广东肇罗道署察使 。
彭端淑待民宽厚,为官一意为民,常以“清慎”自励 。每出巡议事察访,必轻衣减从,“随行不过一二人”,并明令所经各州县一律禁止迎接款待,违者严惩,深得“吏民称歌” 。彭端淑断案明决果断,对民间诉讼的误断,无不一一更正,使民相安 。初到粤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 。不一月,全部案结,吏民无不惊佩 。又督修省城书院,延请名师月课,亲为指授,士风甫振 。彭端淑旬月之间便弄清了肇罗道所属州县陈积老案三千余件,由是声威大振,朝廷大吏“深相倚重” 。彭端淑在广东做官约六七年光景,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中最为显赫的时期 。
隐退讲学
【《为学》作者彭端淑个人简介彭端淑人物生平】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 。而当时的清王朝虽已进入极为兴盛的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但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 。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彭端淑随船督粤西粮运,船行在南海中,不慎失足坠水,虽被搭救脱险,但他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 。他感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 。”此时的彭端淑已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有了充分认识,决意隐退,遂借口此事,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今成都石室中学),走上了课士育贤的道路 。
锦江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学府 。学员选自省内秀才以上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政府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在院学生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 。彭端淑在该院任主讲、院长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