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齐桓公在葵丘会盟上究竟干了些什么?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上台之后,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在葵丘这个地方主持了第九届春秋高峰会谈 。
这是当时最盛大的一次了,史称“葵丘会盟” 。
《左传》上记载的很有点奇怪:先说:“夏,会于葵丘 。”紧接着又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 。”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葵丘会盟”进行了两次,前一次是夏天,后一次是秋天 。
我们再看《史记》,也这样说:“夏,会诸侯于葵丘”;“秋,复会诸侯于葵丘” 。复,就是重复的意思,复会,就是再会盟一次 。
那么,“葵丘之会”为什么要分作两次来进行呢?这里面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幕隐情呢?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两次会盟的主题内容来分析 。
夏天的一次,是周天子为齐桓公加尊赐胙 。
秋天的这次,又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史记、左传都没说 。翻查先秦古籍,《孟子》中有一段讲葵丘会盟最详细的内容与条款 。
原文如下:
【春秋齐桓公在葵丘会盟上究竟干了些什么?】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
齐桓公与到场的大小几十路诸侯们签订了专门的书面协议,协议内容有如下五条:
第一条:凡不孝的儿子,要把他杀掉!凡已经定立了的太子,再不得擅自更换 。更不得将二奶当作大奶 。
第二条:要尊重贤人,培养人才,对于有德行的人,一定要给予表彰 。
第三条:尊敬老年人,慈爱幼年人 。不要忽视外国的来宾,有住在境内的,尽量给予照顾,不要使他流落 。
第四条:士一级的干部,不得世袭职位,官员们上班,不许在外面另做兼职 。大夫一级的干部犯了罪,国君没有权利擅自杀他 。
第五条:不许乱筑堤坝,损人利已;邻国有饥荒,不许限制粮食出口;有封赏的大事,一定要互相通报,不得私自进行,暗箱操作 。
这是齐桓公与天下诸侯们立下的共同约定 。最后,大家一起宣誓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要与天下诸侯订立这样的条约呢?细细推敲,其中大有猫腻 。
齐桓公最初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起家的 。
凡诸侯会盟合兵,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大家合在一块儿,对付共同的外族入侵者,保卫共同的周朝大王,所以才能够得到大家的响应 。
但是现在,齐桓公大功告成的时候,居然没有一条是“攘夷”的了 。
有哪一条是在“尊王”呢?第一条勉强可以算的上,从侧面警告周襄王的后妈 。仅此而已 。
紧接着第二条,谁最尊重贤人?当然就是他了,在那个用人唯亲的年代,是他齐桓公率先打破常规,任人唯贤!谁的德行最高?当然还是他,所以这样的人,应该表彰 。
第三,敬老 。谁年纪最大?他最大,六十好几了,绝大多数诸侯都是后辈晚生 。所以都应该尊敬他 。
流亡在外的人,会感激他 。各国的大夫也要感激他,因为国君已无权擅杀了 。
这次“葵丘会盟”,基本上每条都是从齐国的利益和他的荣誉为出发点,不再是“尊王攘夷”了,已经变相的成为尊他自己齐桓公,攘不服从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