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中的长沙王堪称完人却惨死死后还被谥为厉

长沙王司马乂(275-304) , 字士度 , 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 , 是晋惠帝司马衷和楚王司马玮的弟弟 , 成都王司马颖的哥哥 。在西晋皇族宗室当中 , 司马乂的能力和素质可谓是比较出色的 。《晋书·长沙王传》记载他“身长七尺五寸 , 开朗果断 , 才力绝人 , 虚心下士 , 甚有名誉” , 《晋书》中对八王品格才具的描述 , 除了曾经谋逆篡位的司马伦以外 , 都有所溢美 。但从司马乂的情况来说 , 就算他没有史书描绘的那么出色 , 与他的叔公司马亮、司马伦、哥哥司马衷、司马玮、弟弟司马颖、堂哥司马冏相比 , 仍然要强很多 。
红字为八王之乱中的八王
在晋武帝驾崩、司马玮入朝临丧时 , 因为司马玮身份尊贵 , 且为贾皇后所召 , 威势极隆 , 诸侯百官都在城南的道路上跪拜迎接 , 只有司马乂不为所动 , 坚持在武帝陵墓守丧 , 这被认为是知礼、守节的表现 。司马乂的这一做法在当时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 。
司马玮起兵攻杀司马亮和卫瓘的时候 , 司马乂年仅十六岁 , 已能统率禁军镇守东掖门 , 在司马玮准备再起兵攻贾后的时候 , 张华等遣人持驺虞幡解兵 , 司马乂投弓流涕曰:“我以为楚王是奉旨行事 , 才跟着他起兵 , 谁知道他竟是假传圣旨!(楚王被诏 , 是以从之 , 安知其非!)”投弓 , 说明司马乂恪守法度 , 流涕 , 说明他情义犹存 ,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做到既守法又重义 , 确实难得 。
司马玮败死之后 , 司马乂因和司马玮同母 , 受到牵连 , 被贬为常山王(其实也不算贬 , 常山和长沙一样都是三万户的大城市 , 只是在建制规格上 , 长沙是“国” , 而常山是“郡”而已) , 不能留在洛阳 , 只能到常山赴任 。
西晋 嵌松石龙纹金带扣 1991年湖南安乡黄山镇刘宏墓出.
在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的时候 , 司马乂率本郡兵马响应 , 发兵南下 , 经过赵国 , 这是司马伦的旧封地 , 赵国所在的房子县的县令是司马伦的死党 , 悍然抗拒司马乂的“义军” , 被司马乂攻杀 。来到邺城 , 司马乂不与成都王司马颖争当头 , 而是自愿成为司马颖的“后系” 。常山内史程恢对司马乂的这一做法不满 , 起了贰心 , 被司马乂果断斩杀 。
得胜进入洛阳后 , 司马乂倡义有大功 , 被封为抚军大将军 , 领左军将军 。不久 , 迁为骠骑将军、开府 , 恢复长沙国 , 改封长沙王 。
齐王司马冏在洛阳的专权 , 引起了司马乂、司马颖两兄弟的不满 。在他们看来 , 司马冏作为曾与晋武帝竞争皇位的司马攸的儿子 , 本来是无缘于大权的 , 天下是武帝的基业 , 理应由武帝子孙、也就是他们这一班兄弟执掌 。在祭拜武帝陵的时候 , 司马乂对司马颖说:“天下者 , 先帝之业也 , 王宜维之 。”司马乂是在公开场合毫不掩饰地对司马颖说的 , 这话意味着司马乂公然表示要夺司马冏的权 , 旁边的人听了都被吓得面如土色 。
但司马颖手下有一些较有远见的智囊 , 例如卢志、王彦、陆机等 , 他们虽然也希望司马颖掌权 , 但并不急于成事 , 而是劝司马颖暂时让出中枢权力 , 回到邺城 , 避开风口浪尖 , 收罗人望 , 伺机而动 。司马乂没有离开洛阳 , 因为他的封地长沙离京畿太远 , 生怕一旦离开就再也无法重拾大权 , 而他正准备收拾司马冏 , 整顿朝纲呢 。不论如何 , 以司马乂的身份 , 既然选择留在洛阳 , 就注定要成为下一轮斗争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