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如此喜欢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对日本的影响

“文学是指向人生的,苦痛也罢、贫困也罢、忧伤也罢,凡人生所遇即文学,呈现他们的自然是文学者 。”论及文学的意义,夏目漱石曾这样回答 。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日本作家,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发起“一千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的调查 。在两万多张选票中,夏目漱石以3516票高居首位,超过了《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这样的结果,与夏目漱石那“国民作家”的称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就连之前发行的一版1000日元钞票上,都印有夏目漱石的头像 。由此可见夏目漱石及其作品在日本文学界及大众心中的地位 。
印有夏目漱石头像的1000日元
除此之外,夏目漱石的作品在中国也收获了很高的评价 。鲁迅就很喜欢他的作品,称赞“夏目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 。早年所作,登在徘谐杂志《子规》上的《哥》、《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鲁迅还翻译过夏目漱石的著作《挂幅》和《克莱喀先生》,并在《华盖集·忽然想到的》中首次将夏目漱石的“余裕论”译介到中国来 。巴金也曾承认夏目漱石的作品对自己的创作曾有影响,称他是自己的“日本老师” 。
不过,即便是在中日两国都收获了诸多好评,中国日本文学学会会员李光贞在《夏目漱石小说研究》一文中仍认为:在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为显学,而中国国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小说部分的整体研究,显然关注不够、数量偏少 。译者林少华曾翻译过夏目漱石的小说《心》,对这一情况也发表过看法 。“鲁迅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属于显学 。一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
不仅学界如此,读者对于这一情况似乎也有共鸣 。相比村上春树这类较为大众的作家,夏目漱石及其作品在中国远远没有那么“火热” 。当不少人知道他在日本文学界的地位有如此之高时,纷纷表示惊讶:为何夏目漱石能成为日本的“国民作家?对于这个疑问,在夏目漱石的逝世100周年的今天,趣历史从他的人生经历、文学思想、创作风格及影响等方面,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 。
“儿时诵唐宋数千言”与赴英留学
夏目漱石一生创作了207首汉诗,这与他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 。1881年4月,15岁的夏目漱石进入“汉学塾”二松学舍学习,他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多的接触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阅读了包括《左传》、《史记》、《汉书》在内的重要作品,以及诸多唐诗、宋词 。“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指的便是这一求学经历,也说明了夏目漱石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
从时间上看,一年或许很短,但这些关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教育,对夏目漱石的思想及行为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觑的 。中国古典文学那“文以载道”的思想,以及“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儒家文学观都让他从中受益诸多,也成了他以后的文学思想、观念得以形成的“基石”之一 。同时,夏目漱石还因这些文章中的字词“淡然有朴气”等因素,对文学创作开始有了兴趣,并决定“以文立身” 。虽然这种想法遭到了他兄长的反对,但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贯穿了夏目漱石后来的文学创作、思考及经历 。何少贤在《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一书中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是把他(夏目漱石)引上文学之路的最初、最根本磁场” 。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家唐纳德·金也遐想——如果夏目漱石生在江户时代,那他也许会作为一个汉诗诗人度过其幸福的文学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