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七十二将之吴明彻,成也北伐、败也北伐

——史料摘译——
原文: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餧,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陈书·吴明彻传》
译文:
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人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
1
他人生的巅峰是因为北伐的胜利,同样因为北伐,他无奈束手就擒,成了被活捉的名将 。
他战功还算不错,但似乎到不了名将的程度,总觉得有开后门的嫌疑 。
不过,想想也就明白了 。在当时,汉人政权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汉人将领了 。
武庙七十二将是汉人选的,即使都是矮子,也要拔个将军出来,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 。
今天就来说说南北朝汉人政权的最后一个汉人名将,略有些名不副实的名将吴明彻 。
2
作为一个名将,并不是不能打败仗,但吴明彻的败仗貌似有些多 。
——公元554年,吴明彻率军攻打北齐,包围了海西(今江苏灌南),敌军固守,敌军物资匮乏到“削木为箭,剪纸为羽”的程度,但吴明彻打了一百多天还是无功而返 。
——公元557年,吴明彻和侯安都、周文育三位陈国大将联手出战,征讨军阀王琳,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统统被俘,吴明彻率军撤退 。
——公元559年,吴明彻一败于王琳部将曹庆,二败于王琳部将任忠,吴明彻仅以身免,孤身逃脱 。
——公元562年,吴明彻攻打反叛的江州刺史周迪,未获战果,被临阵换将 。
…………
3
吴明彻真正打出自己的名气,还是公元567年的沌口之战 。
当时,吴明彻对阵的是一支由西梁、北周、叛臣华皎组成的联军,战斗在水上进行,两军实力相当 。
在南北朝时代,水战的大杀器是拍杆,利用重物从高处落下时得到的动能,拍碎敌方船只 。
吴明彻采用了后发制人的战术,先组织了一批小船去“找死”,在敌军拍杆用尽之后,主力齐出,暴揍失去还击能力的敌军 。
敌军眼看不妙,采用火攻,没想到风向突变,反而祸及自身,大败 。
吴明彻再接再厉,又在第二年乘胜追击,用掘堤引水灌城的方法攻占江陵 。
吴明彻是个水属性的将领 。
4
【武庙七十二将之吴明彻,成也北伐、败也北伐】公元573年,吴明彻迎来军旅生涯最高光的一年 。
当时,北齐自毁长城,先后自己干掉了名将斛律光和高长恭,西面又被北周步步紧逼,左支右绌 。
这一年,陈国决定趁你病要你命,发动北伐,史称“太建北伐”(这个名字貌似不太吉利) 。
吴明彻的家乡在淮河北岸的“沦陷区”,有着“打回老家去”的积极意愿,因此被选为北伐军的统帅 。
虽说陈国军队的战斗力其实不咋地,但北齐的境况更加糟糕 。吴明彻率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克秦州、历阳、合肥、合州、仁州 。
在寿阳(今安徽寿县)城下,吴明彻再施故伎,决堤引水灌城,就在即将破城的时候,敌军大批援兵前来救援,手下将领面对“坚城未拔,大援在近”的局势有些慌乱,吴明彻果断出击,“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 。
之后,吴明彻又在徐州附近取得大胜 。
但是,陈朝“小富即安”的心态,以及落后的持续作战能力,使得这次很可能取得更大战果的北伐戛然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