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李训,李训人物生平简介

李训年轻时考中进士,补任太学助教,后被辟为河阳节度使幕僚 。他形貌魁梧,善于辩论,但好说大话,自以为是,因阴险善谋深受叔父李逢吉信任,与张又新﹑李续等人并称“八关十六子” 。
宝历元年(825年),石州刺史武昭被罢为袁王府长史,并对宰相产生怨恨之情 。当时,宰相李程与李逢吉不和,李程族人李仍叔故意激怒武昭,称李程曾欲授其官职,但被李逢吉所阻 。武昭醉后,向左金吾兵曹茅汇狂言,称要刺杀李逢吉,结果被人告发 。李训便胁迫茅汇,让他诬陷李程与武昭合谋,茅汇不肯 。不久,武昭被杖杀,李训也被流放象州 。
深受帝宠
宝历二年(826年),唐文宗继位,大赦天下 。李训遇赦北归,后因母亲去世,留居东都洛阳 。当时,郑注得到大宦官王守澄的宠遇,李训叹息道:“当权者尽皆龌龊,我听说郑注重视士人,又有宦官相助,可以共事 。”他便前去求见郑注,二人相处甚欢 。
太和七年(833年),东都留守李逢吉将价值数百万的金帛珠宝交付李训,让他去长安贿赂郑注,希望能帮助自己再次成为宰相 。郑注大喜,将李训引荐给王守澄 。王守澄便以郑注善于炼药、李训善讲《周易》为由,将他们引荐给唐文宗 。当时,李训正在服丧,便改换民服,号称王山人,与郑注进入禁中 。
太和八年(834年),李训除服,补任四门助教,获赐绯衣、鱼袋 。同年十月,唐文宗又改任李训为国子监周易博士、翰林院侍讲学士 。给事中郑肃、韩佽等人极力劝谏,认为李训是天下皆知的奸佞之徒,不宜留在皇帝左右 。唐文宗不听 。
当时,宦官飞扬跋扈,弑杀唐宪宗的凶徒仍未受到惩治 。唐文宗虽表面对宦官示以恩宠,内心却已不堪忍受,想要诛除宦官,但深居内宫,难以对将相明言 。此前曾与侍讲宋申锡谋划,因谋划未妥,差点遭到反噬,使得宦官更加横行 。
李训得宠后,揣知文宗心意,便在文宗面前指斥宦官擅政 。唐文宗见李训才辩纵横,认为可以与他共谋大事 。同时,李训、郑注都是王守澄所引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 。唐文宗于是以实情相告,李训、郑注慨然应诺 。他们为唐文宗筹划太平之策,认为应首先诛除宦官,其次收复河湟失地,再清除河北藩镇 。
李训、郑注在宫内朝夕计议,密图大计 。唐文宗担心引起宦官的猜疑,故意将六条《易经》义理诏示百官,表示自己只是以师友对待李训,以此掩人耳目 。而郑注则大肆招权纳贿 。时人只知李训二人倚仗宦官的权势擅作威福,却没有察觉二人与文宗的密谋 。
担任宰相
太和九年(835年),李训升任兵部郎中、知制诰,并充任翰林学士 。九月,唐文宗擢升李训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赐紫袍、金鱼袋,让他三日一入翰林院,讲解《易经》 。
李训拜相后,便着手诛除宦官 。襄阳监军陈弘志此前曾弑杀宪宗,李训将其召还,杖杀在青泥驿 。不久,李训以明升暗降之计,改任王守澄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军兵权,又将他鸩杀 。李训、郑注本是通过王守澄得到提拔,却密谋将其诛杀 。时人虽为王守澄被杀而拍手称快,同时也对李训、郑注的阴险狡诈非常厌恶 。
【唐朝宰相李训,李训人物生平简介】此后,李训更受宠信,每逢别殿奏对,同僚宰相都顺从其意,宦官、禁军遇见他都恭敬揖拜 。当时,李训门下虽多是趋炎附势的狂怪险异之徒,却也能启用一些正直之士,利用他们的崇高声望,来安定人心 。时人也对李训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实现国家太平 。
李训虽因郑注引荐得以重用,但他拜相之后,与郑注已成不两立之势 。他以中外呼应为名,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 。郑注出镇时,曾与李训约定:王守澄在浐水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送葬,郑注奏请以亲兵护丧,到时命亲兵以利斧砍杀宦官 。但是,李训为争夺功劳,却私自改变计划,决定提前发动 。他任命亲信郭行余、王璠为节度使,让他们招募士卒,与金吾卫、御史台、京兆府吏卒一同诛除宦官,并要将郑注一并除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