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倒垃圾要剁手:解析古代人严苛的环保法

1、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 。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来的 。他在《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 。荀子将之称为“圣王之制也” 。
【乱倒垃圾要剁手:解析古代人严苛的环保法】图片来源于网络
荀子是赵国人,但成名却在齐国 。他一生中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 。“稷下学宫”是齐国一所地位与今北京大学相当的官办高等学府,祭酒则相当于今首席教授 。这与齐国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环保有直接关系 。比荀子大概早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 。他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 。此话见于《管子·地数》,说得比荀子便直接:不搞好环保,便不可担任国家领导人 。他根据秋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 。据《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所记,其中之“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就是春天不要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焚烧大沼泽,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 。这不只提出了环保问题,还考虑到了民生 。当时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此不无关系 。
2.舜设世界上最早“环保部”虞那么,古代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吗?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 。“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职责范围更大,包括了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 。在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人们对大自然更依赖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上任后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根据当时的需要,分设九官 。这相当于现在的九个部委,设有正、副长官22人 。这些部门长官都是由各部落首领集体商讨,公开推荐出来的,其中就有“虞” 。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 。《尚书·尧典》也记载了舜任命伯益做“环保部长”的事 。国内有环保学者认为,舜所设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环保部长” 。伯益的确是环保专家,他是治水专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发明了水井,保证人类饮用水源免受污染;他还是动物保护权威,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说的 “伯益知禽兽” 。
“虞”作为环保机构被保留了下来,在周代,编制更大,分工更细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泽虞等四个平行部门,统统归“地官司徒”领导 。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国学者埃克霍姆称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汉时,“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国之后,又恢复了“虞官” 。唐、宋、明、清诸时期,朝廷均设有虞衡司 。3.秦《田律》规定“毋敢夜草为灰”《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颁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 。”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出台“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即不得毁坏房屋,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树木,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秦简中,一部分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成《秦律十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