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三百多死囚约定来秋自觉回朝堂领死

唐太宗李世民素来被称为有道明君 ,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文治武功上 , 更表现在他的胸襟气度上 。除了广纳谏言 , 《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故事让人读来不禁会为唐太宗的气度折服 , 更感叹死囚的诚信 。“辛末 , 帝亲录系囚 , 见应死者 , 闵之 , 纵之归家 , 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 , 皆纵遣 , 使至期来诣京师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 , 无人督帅 , 皆如期自诣朝堂 , 无一人亡匿者 。”唐太宗纵遣天下死囚 , 约定第二年秋天来京受死 , 所谓“朕不负卿 , 卿亦不负朕” , 白居易《新乐府》诗“怨女三千放出宫 , 死囚四百来归狱”说的就是这事 。太宗与死囚的约定竟然坦荡如斯 , 难怪人们将信将疑 , 疑问“死囚何以能视死如归 , 何不逃之夭夭?” 。后人关于此事的猜测 , 便有了或善之颂扬 , 或恶之流言
网络配图
【唐太宗放三百多死囚约定来秋自觉回朝堂领死】歌功颂德方面认为唐太宗以一个明君的胸襟气度 , 同情囚犯、相信囚犯、信任囚犯让其回家 。囚犯以同样的诚信回报太宗 , 如期自诣朝堂 , 所以死囚的诚信并非是无因之果 , 他是基于唐太宗成其孝道、夫道、父道之后 , 回报唐太宗 。死囚无一亡匿成了唐太宗的明君之道 , 贤人之道 , 王者之道 。死囚的诚信是基于爱人如己的原因衍生出来的 。
恶评者以欧阳修为代表 。欧阳修撰《纵囚论》短文 , 抛出鲜明观点 , 以严密论证矛头直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是为了博取贤君之名 , 太过虚伪 。
信义行于君子 , 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 , 乃罪大恶极 , 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
宁以义死 , 不苟幸生 , 而视死如归 , 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 ,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 纵使还家 , 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 , 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 , 而卒自归无后者 , 是君子之所难 , 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 , 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 , 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 , 而移人之速 , 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 , 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 , 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 , 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 , 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 , 是上贼下之情也 。意其必免而复来 , 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 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 , 太宗施德于天下 , 于兹六年矣 , 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 , 而一日之恩 , 能使视死如归 , 而存信义 , 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 , 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 , 而又来 , 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 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 , 则杀人者皆不死 ,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 , 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 , 必本于人情 。不立异以为高 , 不逆情以干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