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清除功巨为何连最心爱的妃子都不放过

红潮导语:朱元璋病重以后,就怕死后李贤妃效法吕后夺权乱政,或效法武则天篡位自立,就先将她的两个哥召进宫来,在便殿赐宴,又对李贤妃说:你去见见两个哥哥,尽尽骨肉同胞的情分 。李贤妃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哭着说:妾知道了,死就死吧,何必见兄长 。回宫后即自尽身亡 。
朱元璋弄权搞腐
腐败,通常是指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生活糜烂,沉于酒色,而朱元璋,由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据有的地位权力以及他的政治诉求,其腐败则表现为滥杀人,冤杀人,惨杀人 。
有人估计,朱元璋执政期间约杀十万人,也有人说他杀了十几万人 。其中有的是罪证、赃证确凿,罪有应得,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是被冤杀 。尤其是洪武年间发生的四个大案中,被族杀的很多老人妇女儿童,就冤枉至极 。
朱元璋的冤杀人来自他的私心和疑心 。
大凡皇帝都疑心,朱元璋尤甚,特别是他年老体衰以后 。他认为太子文弱,十五岁的太孙更文弱,必须在他的有生之年运用握有的绝对权力,使用一切手段,消除威胁,以保持朱明王朝祚运长久 。他怕官吏欺压百姓,逼民造反夺权;更怕权臣悍将强力篡权抢权 。由怕生疑,疑神疑鬼 。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因为朱元璋的疑心发生的 。
网络配图
明朝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年终将自己辖地的赋税、钱粮、军需等数字,向上一级政府报告,上报文书要盖有本级政府的印章 。布政使司要汇总本省的数据报到户部,如果户部发现问题,就要重新填报、盖章 。为了避免往返,官员进京时就带上盖有印章的空白文书 。这种做法长期沿用,习以为常 。但被朱元璋发现了,认为其中“有奸”,要严惩 。他下令将户部尚书及各地府、州、县主管印章的官员全部处死 。这个冤假错案使数千人丢了命 。
郭桓案虽然事出有因,但其扩大化则与朱元璋的疑心有极大关系 。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 。当时,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侵盗官粮 。朱元璋下令将他们逮捕,突击审讯,逼供,又根据攀咬再捕人,再逼供,这样,涉案人员愈来愈多 。除郭桓等户部官员外,又牵连到礼部、刑部尚书,六个部的左右侍郎,布政司及以下官吏,处死数万人 。各地豪富交通官府,隐漏税粮者也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置,使“中产之家”大都家破人亡 。
如果说空印案、郭桓案主要是朱元璋的疑心造成和扩大化的,那么丞相胡惟庸案、大将蓝玉案则主要是由于朱元璋的私心发生的 。
朱元璋的私心就是不顾一切,来维护朱明王朝长治久安 。为此,他要诛杀对皇权有威胁的文武大臣 。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凤阳定远人,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同乡、亲戚 。他由帅府奏差起家,一步步升到中书省丞相 。地位升高以后,他就为所欲为:官员的升降生杀擅自决定;官员的上奏文书先行拆看,如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便扣下不奏;急于往上爬的人和犯有错误而求逃脱罪责的官员,向他行贿不可胜数;甚至外国贡品也据为己有 。他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跌落马下,被过路的马车压了,他将马夫杀死 。占城国贡使到南京进贡,无人接待,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 。
虽然胡惟庸诿过于礼部得以出狱,但他想到自己的斑斑劣迹和朱元璋的为人,万分恐惧 。他想:“死等耳,宁先发”,与其等死,莫如造反 。本来,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都多次遭到朱元璋严厉遣责,心怀不满和恐惧 。胡惟庸就在会见他们时“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 。从此,他们走上了谋逆造反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