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都不爱抢劫进京赶考的人:这是为什么?

【土匪都不爱抢劫进京赶考的人:这是为什么?】中国人 , 在古代要是生于农民之家 , 怎么办 , 永远当农民?如果农民生活不错 , 那就当 , 当下去 , 其乐也融融 。要是生活不好呢?比如 , 年年青黄不接时 , 吃不饱 , 怎么办?一般人都是逃荒要饭等救济 。那时 , 还有一条路 , 就是读书当官 。
读书当官 , 说起容易 , 干起难 。首先读书要花钱 , 同时也干不成农活了 。得别人先养活你 。如果这一点也作不到 , 那就认命吧!万一有这个读书的条件 , 也不一定能当上官 , 那一路的关 , 多着呢 , 过五关 , 斩六将 , 是正常的 。
网络配图
话说书生得先参加预选赛的童生试 , 童生试是在家乡举行的 , 要经过县、府、院三重考核 , 方能中个秀才 , 中了秀才(就是生员) , 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 乡试过了 , 就叫中举 。中了举 , 才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 。中举就是要在秀才堆里的省大考拿名次 , 一般都是前一百名才有可能被录取 。中了举 , 就可以上京赶考了 。到了这一步 , 才算是看到了一点官毛 。
京城赶考 , 路途十分遥远 , 沿途充满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和险阻 。举人们一般四五人结伴而行 , 途中既可以互相照顾 , 又可以切磋学问和消除寂寞 。朝廷和地方官员对赶考的举子也很爱护 , 要么安排公车接送 , 要么给予路费补助 。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各省举人会试 , 官方给每个举人10-20两银子作路费 , 并提供驿马 。举人上路前可到当地官府领取火牌 , 持火牌可在沿途驿站要夫役三名 , 驿站无夫役时 , 则折价给付银子 。
网络配图
进京赶考的举人 , 最大的担心和麻烦就是在路上生病 。清代嵩明举人刘凤骞便是在去会试的路上生病的 , 不过他生的只是一点小病 , 虽然影响了写诗 , 却仍能吹箫解愁和继续赶路 。若赶考途中生了重病 , 轻则耽误考期 , 重则病死异乡 。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 , 晋宁州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光绪二年即1876年丙子科举人)兄弟俩 , 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双双赴京会试 。李承祐在路途上受了风寒 , 到京城后卧床不起 , 没等到会试便病死京城 。兄长李承祜忙于料理胞弟的后事 , 又要扶柩回晋宁 , 只好放弃这次会试 。此后 , 李承祜也没有考中进士 , 享年79岁 。
因为进京路途太遥远 , 无论走路、骑马、坐车、乘船 , 有时也会发生事故 。如昆明举人尹尚廉 , 道光二年(1822年)上京城会试 , 走到距京城不远的今河北衡水市安平县时 , 他图方便搭乘安平同知周炳的运铜船沿滹沱河北上 , 船行至新滩时被大风吹翻 , 可怜这位饱读诗书的尹尚廉竟溺死异乡 。
网络配图
走到偏僻人稀之地 , 土匪抢劫赶考举子的事件虽不能说完全没有 , 但很少发生 。这是因为 , 举人上京赶考所带路费都不太多 , 而官府对抢劫举子的土匪追查很严 , 且判刑很重 , 土匪犯不着冒很大的风险 , 去干获利不多的事 。另外 , 土匪也不会抢错 , 因为上京赶考的举子大多用黄布做成旗帜 , 其上大书“奉旨会试”等 , 结伴招揺上路 , 识别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