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何化为蝴蝶而不是其它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 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朋友在青年时代都为这样动人的故事而感动过吧!这一对生前未能结合成夫妻的恋人 , 为了解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死后化为蝴蝶 , 以致江浙民间的吴语中至今仍称田间常见的菜粉蝶为“梁山伯”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 , “化蝶”也是全曲的最高潮 。不过 , 似乎无人解释的问题是:他们最后为何是化为蝴蝶 , 而非诸如蜜蜂之类的其它昆虫呢?
相思文化:化蝶之外的连理枝、比翼鸟
网络配图
现代人在想到梁祝时 , 第一反应恐怕就是他们之间纯洁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 , 这固然可能是故事原本所欲传达的重要侧面 , 却未必是全部 。把他们视为一夫一妻框架下顽强追求自由恋爱的年轻人 , 这是20世纪梁祝故事在逐渐剔除旧文化后净化的结果 , 尤其深受越剧现代化改革进程的影响 。在清代和民国的戏剧演出时 , 这些早期版本的梁祝故事中充斥着因果报应、调笑乃至色情的成分 , 梁山伯的形象则狡猾好色又迟钝 。
他茫然不知祝英台之为女身被解释为:玉皇大帝命人偷走了他的魂魄 , 直至1946年雪声剧团新改编的《梁祝》上演 , 范瑞娟才将他重塑为一个满身书卷气的儒雅才子 。
? 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在于:我们现在理解的梁祝 , 聚焦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那些与现代爱情观契合的特质;
但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却不会抱有这种爱情观 , 因而传诵故事或许更多是出于对其遭际的同情与悲悯 ,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传奇般的非正常死亡 。
在东亚古代的巫术观念中 , 情志不得伸的冤死 , 死者在灵魂不得安息的情况下 , 往往具有作祟的强大法力 , 这种心态的影响所及 , 造成像诸葛亮、关羽、岳飞这样壮志未酬或屈死的人物广受推崇 , 这或许也是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成神的重要原因 。
网络配图
梁祝传说的故事本身并不曲折复杂 , 但它之所以长盛不衰 , 应归结为它顺应了普遍存在的某种心理意识 , 因而足可代表一类故事原型 。在中国传统的“相思文化”和“殉情”故事中 , 类似的叙事结构反复出现:两名恋人因受外力的阻隔而无法结合 , 最后以死明志 , 并终于由此得以魂归一处 。这可能也是梁祝故事能流传至今的缘故 , 因为这种文化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
在中国 , 这种“相思文化”源远流长 , 梁祝可能是其中最有名的之一 , 但却并不是最早的 。一般认为在文献记载上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干宝收录在《搜神记》中的短篇《韩凭夫妇》 。在这个以战国时期为背景的故事中 , 韩凭夫妇俩在被拆散后 , 坚志自杀 , 死后未能合葬 , 而从坟头各自生出大树 , “屈体相就 , 根交于下 , 枝错于上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 , 恒栖树上 , 晨夕不去 , 交颈悲鸣 , 音声感人 。宋人哀之 , 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相思之名 , 起于此也 。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这是后世连理枝(相思树)、比翼鸟传说的源头 。在梁祝故事诞生之前 , 相似的传奇结尾已在许多诗歌、传说中出现 。最著名的可能是东汉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两家求合葬 , 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 ,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 自名为鸳鸯 , 仰头相向鸣 , 夜夜达五更 。”这里所提到的合葬之所“华山傍” , 并非今陕西的华山 , 因为故事按说发生在东汉时长江下游的庐江府;它更可能与南朝乐府《华山畿》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