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做了什么让朱棣魂飞胆丧?

【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做了什么让朱棣魂飞胆丧?】若论古代战场上哪款武器能让敌人闻之丧胆,除了北宋年间超远距离狙杀萧挞览的三床弓弩,其实,在后世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著称的铁血大明,也有一种令敌手人马俱碎鬼神哭嚎的独门利器,他的出现改写了古兵器的发展史,也让以威猛铁骑造反的朱棣闻风丧胆,这款神秘大杀器就是有着响当当名号的火药热兵器----“一窝蜂” 。
“一窝蜂”,明代神机营标准制式配备 。根据《武备志》记载“总线一燃,众矢齐发,龙腹内装火箭数支 。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 。从史料的记载情况来看,“一窝蜂”是将20至32支“火箭”装入一个由外部桶状结构的容器中,并将桶内的“火箭”箭矢引线连接互通,然后点燃引线就可以发射的装置 。
这种装置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多级“火箭炮”,甚至其原理趋于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 。那么“一窝蜂”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箭”呢?“火箭”的火药种类配比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窝蜂”内部的“火箭”是由箭矢和喷筒构成,喷筒绑于箭矢前端 。整支“火箭”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箭杆前部附加的火药喷筒,需要精准控制喷筒中火药的配比,让同等重要的火药燃烧出尽可能多的气体加大推力 。
喷筒的粗细和喷孔的大小同样重要,要让火药燃烧的过程均匀而且持续,这样火药的能量才能更充分的转化为“火箭”的动能,获得更远的射程 。
今天的火箭不仅在名称上来源于“一窝蜂”内置的“火箭”,在原理上也与它们毫无差异 。我们甚至可以用现代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评价“一窝蜂”内部的“火箭”喷筒的性能 。
我们以当今火箭的推力重量比作为参考,所谓推力重量比指的是飞行器的发动机启动后所产生的能量对飞行器的做功,简单来说就是启动状态后的发动机产生的气压推力的大小,因此,“推力重量比”也简称“推重比”,推重比越大性能越好 。
根据火药专家的测试,一支“一窝蜂”内置的“火箭”,平均推力为3.5千克,推力重量比约为35 。推重比数值为35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以现代火箭发动机为参照,阿波罗登月飞船的第一级助推火箭推重比不到70,技术更先进的航天飞机,其助推火箭的推重比也不过74左右 。以此看来600年前的“一窝蜂”内置“火箭”推重比能够达35,实在令人惊叹 。
既然“一窝蜂”内置有威力如此强大的“火箭”,那么“一窝蜂”的射程如何呢?根据明代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记载“燃火发之,可去三百步,中者人马皆倒”,从这一记载来看,“一窝蜂”的射程足足可以达到将近四百米的射程,且威力惊人 。
那么真实的“一窝蜂”实际射程和杀伤力又怎么样呢?根据北京奥组委专家的试验,当“一窝蜂”射击角度被设定在45度时,经过多番轮流发射,结合史料中“三百步”的描述以及现场试射的效果,明代“一窝蜂”的水平射程大致在400米以上,这一试验结果与古籍中记载的情况极为吻合 。而根据现场火药专家现场测试的结果显示,“一窝蜂”内的“火箭”射出后其造成的伤害洞穿“人形靶”的主体躯干,形成足以令战场上人马皆透的贯穿伤,即便命中手足躯干也会给敌人造成粉碎性骨折,这种让敌人胆寒的恐怖杀伤效果远远超过了冷兵器时代戈矛和箭矢的杀伤力度 。
以现代实验测试的成果来看,“一窝蜂”的射程和杀伤力的确称得上是冷兵器时代疆场上的恐怖“人头收割机”,然而,“一窝蜂”的精度却是它的致命硬伤 。从实际各种测试数据来看,“一窝蜂”的内置“火箭”由于在使用和飞行中,受装药量、火药配比、飞行重心、空气阻力、温度、湿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窝蜂”命中效率极低,即便是静止不动的靶子也难以一次性完成精准命中,那么应对高速移动中骑兵,“一窝蜂”的实际精准度则更加难以保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