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著名志怪小说家郭澄之以及其作品《郭子》

魏晋时期盛行志怪小说,这是适应当时风气而生的产物,两晋时期的人好谈神鬼,甚至连篇累牍地写进史书,因为那时候科学思想尚未萌芽,人们知识未开,将一切事物都视作妖魔鬼怪,从这种观念出发,就使得志怪小说泛滥一时,但其内容情节大多雷同,缺少新意,久读容易使人生厌,于是便有志人小说的应运出现 。志人小说创始于裴启 。他承袭汉末魏晋以来为一时盛事的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创作了第一部志人小说《语林》,书中记录了汉魏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当世名臣和士大夫的嘉言懿行 。《语林》刚一出现,就受到了热烈欢迎,时流年少,无不传写,人手一编,不胫而走 。但后来由于宰相谢安说《语林》所记载的内容与事实不符,于是,此书终至于废弃 。继之而起的第二部志人小说,就是郭澄之的《郭子》了 。
郭澄之,字仲静,太原阳曲人 。少有才思,机敏过人,曾调补尚书郎,出为南康相 。适值卢循作逆,流离仅得还都,南朝刘宋王朝的建立者刘裕曾引为相国参军,后跟从刘裕北伐 。既克长安,刘裕更欲意图西伐,集合僚属商议,多有反对意见 。于是,刘裕私下询问郭澄之,郭澄之没有正面回答,却朝着西方背诵王粲的诗句曰:“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刘裕于是决定起兵 。并且对郭澄之说:“当与君共登灞陵岸耳 。”刘裕后来凯旋归师,郭澄之亦被擢拔至相国从事郎中,封南丰侯,后病逝于官府,所著文集流行于世 。
郭澄之所处的时代,较裴启稍后,他的社会地位也比裴启为高,裴启是个白衣处士,平生从来没有做过官,郭澄之则由尚书郎、南康相一直做到相国从事郎中,封南丰侯 。《晋书·文苑传》没有说他卒于何年,只说他“卒于官”,估计大概是死在东晋安帝或者恭帝时期,因为此后刘裕就篡位称帝了,郭澄之也就不再担当相国的职务了 。
裴启的《语林》虽然受到谢安的打击,但因为众所欢迎的原因,仍然流传不已,手抄本和传写本直到六朝梁时还存在,刘孝标得以摘录并且据此写入他的《世说新语注》 。那么可以断定,裴启所处的时代当在晋宋之交,所以当宋临川王刘义庆集合文学之士编纂《世说新语》的时候,几乎将他著作的绝大部分都采纳了进去 。
《隋书·经籍志》著录了裴启的《语林》十卷,郭澄之的《郭子》三卷,由此可见,《郭子》的篇幅较《语林》为少,但内容却颇为精彩和精辟,如王夷甫口不言钱,但云“举却阿堵物”,又如陆机谓“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王导说:“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以及韩寿偷香的故事,历来都已经脍炙人口,传诵不衰,足以补充《语林》的欠缺和不足 。
《郭子》原来有南朝齐贾泉(渊)为之作注,但到唐朝的时候,也已经亡佚了 。现仅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六帖》、《太平御览》之中存有佚文,但是这些类书多半是节引,其文不全,间有被后人改窜得颠倒错乱甚至与原意完全相反的 。《世说新语》比较完整,但也多经后人窜改,又不注明是否原出自《郭子》,因此就无法得知《郭子》的三卷之中,究竟有多少篇是被《世说新语》采纳进去的 。《郭子》长于记事,笔触含蓄,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轶书》中,曾辑有逸文一卷 。
【晋朝著名志怪小说家郭澄之以及其作品《郭子》】《郭子》一书记载了魏晋名士在清谈之中的各种玄言妙语、风姿神态,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因而具有较高的认识作用和价值 。尤其是受魏晋文人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潮流影响,青年男女无视封建礼法,积极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如韩寿和贾午的暗赠异香、私自结合的故事 。
《郭子》的故事内容精悍,篇幅短小,少则数十字,多则数百字,却能够刻画出人物的言语神态,显示其性格特点 。此书文笔清新隽永,语言含蓄生动,实在是志人小说初期颇具简约传神特色的作品,具有开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