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卫所制是如何划分级别和称谓的?为何到明朝中后期就奔溃了?

卫所制是明代基本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 。那么,卫所制是如何运行的?

明代的卫所制,与前朝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军队的编制,就是以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为单位组成金字塔形状的结构,侍卫亲兵称之为“卫” 。朱元璋在起义的过程中,为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军队,设立卫所制 。在朱元璋登基后,又对卫所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
卫所是一种军事制度,有着严密和准确的运行规范 。处于卫所制金字塔底部的是小旗,由10人组成,总旗由50人组成 。112人构成了百户所,长官是百户 。10个百户所组成千户所,即1120名军人,上司则是千户 。5个千户所组成了一卫,即5600名士兵,长官是卫指挥使 。卫上面是省级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长官为都指挥使 。全国最高的军事机构则是大都督府,分为左、右、前、后、中5军都督府,分管全国所有的卫所 。全国军人的总数,在明朝则是秘密,就连兵部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也不知道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大概有180万,明成祖朱棣时期则有280多万 。现代中国海陆空三军人数约有200万,对比之下,明朝军队数量还是比较庞大的 。
卫所制也借鉴了唐朝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有独立的军籍和寓兵于农的特点,同样,卫所也采用了这两点 。一是卫所的军户世袭 。在明初,军户由参加农民起义的士兵、投降的元军和被判充军的犯人等组成 。军队有自己的单独军籍系统,与普通民众严格区分开来 。且军户世袭,即成为军户之后,那么后代也将继承这一身份 。二是卫所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军屯,寓兵于农 。朱元璋供养军队的思路是不费百姓的钱,而是由军队自给自足 。因此他下令,卫所的军队中的70%用于屯田,而30%用来守城 。当然,这只是原则,分配为屯田和守城的士兵比例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军屯,有利于荒地的开垦,使得明初经济自战乱中复苏;在边疆的屯田,还兼有行政管理的功能,因为边疆通常不设置州县,直接由卫所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因此有助于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和管理 。
卫所制也有缺点,军户世袭使得卫所制比较封闭,特别是被判充军的人,后代也要戍边,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军士逃亡;又由于军中腐败严重,士兵苦于官吏的压榨和勒索,逃亡现象也颇为严重 。到了明中期,就需要募兵制作为补充 。
【明代卫所制是如何划分级别和称谓的?为何到明朝中后期就奔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