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中国古都的长安为什么突然没落?罪魁祸首竟是落榜秀才

长安(今西安)曾经是许多王朝关注的首善之区 。据统计,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割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建立过217处都城,其中立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长安 。
宋代以前,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三位农民起义领袖曾把都城建在这里,历时长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另一方面,长安作为国都,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少见的 。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更是首屈一指,它的面积比隋唐洛阳城大1.8倍,比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代北京城大1.4倍 。这说明,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 。
读历史,有一个可供探讨的问题是,曾经辉煌无比的长安,从唐代以后1100多年,为何没有一个王朝,在此立都建国呢?
纵观中国自古至今,历代王朝、割据政权以及各个少数民族,曾经建立过217处都城,但这些都城,绝大部分都如昙花一现;只有长安,曾经在长达1077年的时间里,先后做过11个王朝的首都,可谓千古一城 。
但是这种王气,在公元907年唐代灭亡以后,似乎就衰竭了;中间除了个迅如流星般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外,长安(西安),从此再也无法跟王气沾边 。
难道,长安的王气已尽?
唐代以后,长安城优势不再,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唐代以后,除李自成以外,再也没有人把都城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洛阳和开封为都 。
其后,两宋分别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 。定都乃国之大事,需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
在唐末以后的千余年间,所有王朝都不再选择长安一带作为国都,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中地区已不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很显然,唐宋之际是关中历史的转折点 。
唐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军事、民族斗争中心,从西北转移到了东北 。
为什么唐代以后的长安丧失了国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国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 。从中国古代都城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 。
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取决于地理位置 。如果我们全面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都城,就会发现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 。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 。
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是因为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 。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似乎也不够全面 。
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 。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此时的都城并不在江南,而是在北京 。
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 。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这个经济区面积不大 。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到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 。所以经济并不是长安失去国都地位的唯一原因 。
战争对长安城造成了破坏,使关中地区遭受巨大创伤,这是长安城在唐以后失去国都地位的首要原因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国都地位,首先是由于长安城的彻底毁灭 。据文献记载,在安史之乱以后的100多年间,宏伟壮丽的长安城虽遭到多次破坏,但尚能得到及时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