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二 )


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多年的事 。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 。按南传佛教史书记载,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耶舍,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东印度跋祗族比丘劝令在家的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 。他认为比丘接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受到跋祗族僧众摈斥 。
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西印度上座部七百比丘们云集在毗舍离城,对跋祗族提出十条新戒律重新审定,宣布包括“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为非法 。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是在僧团中有地位的领导阶层,他们组成了佛教“上座部”;坚持改革教义的一派则组成了“大众部” 。当然,两派的矛盾除了戒律方面的争论外,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也是主导原因 。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 。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扬教法,注重接引群众 。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的不同发展 。
大众部成为以后兴起的大乘佛教的先驱 。因此,严格地说,将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或大众部佛教;将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更为准切 。
应该说,佛教经典《阿含经》大体上反映了佛陀言教的原貌,属于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已经与原始佛教发生了很大变化 。
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实质上主要分歧概括如下:
1、在对待佛的问题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与三世诸方佛的观念 。在《华严经》中描写了一个庄严美丽的佛的世界 。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 。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统治者 。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诸佛 。佛是各个世界和极乐国土的主宰者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了极长时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无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 。而由上座部分离出的最大的一部——说一切有部则不承认自己是“小乘”,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觉着、教主、传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觉悟者 。认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
2、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 。以菩提(觉悟、智慧)为目标,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个人解脱 。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罗汉为目标 。小乘所追求的积累功德,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达到涅槃境界 。这种自我解脱,偏重于断除烦恼,灭绝生死 。
3、在修行方法上,原始佛教(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由于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应当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其再生 。因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想解脱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直到如今,南传佛教国家还有许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几年比丘,然后再还俗) 。而北传佛教(大乘)则重视主观求道的愿望,而不是单纯讲业报 。不仅重视个人修养,而且还注重人际关系 。强调菩萨行,也就是利他的实践活动 。大乘佛教用菩萨的观点代替了涅槃观点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由出家人即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生产人 。长期以往,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人类也将灭亡 。大乘佛教逐渐改变了这个弊端,想解脱——涅槃成佛,不必下这么大力量,你只要膜拜或口颂佛号等等,就可达到目的 。
4、在佛教理论上,小乘佛教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 。指责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杜撰的,“大乘非佛说” 。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而不承认宇宙是空的,而是有的(法有),这是所谓的人空法有说 。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说一切法 。而大乘佛教对佛说有自由解释、发挥的色彩,他们认为不仅人空,宇宙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 。佛所说一切言语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