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将之后,为什么没有顺势灭掉赵国呢

公元前262年,韩国难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国君韩桓惠王决定把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求和平 。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最后把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此举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
一、长平之战
赵国名将廉颇率兵迎敌,在和秦国的数次交手中,均告失败 。根据敌强我弱的这种特点,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 。
最后,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恼于廉颇之前的作战失利,于是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帅 。
秦军统帅白起,战功赫赫,从无败绩 。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赵军主动出兵,最后切断赵军粮道,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 。
图1 长平之战决战图
前260年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自相残杀,溃不成军 。赵括无奈,只得组织士兵,组成部队突围,轮番冲击多次,仍旧被困 。
最后,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 。赵军群龙无首,剩下的士兵只得投降 。白起挑选出200多名年龄较小的士兵放回,剩余士兵全部坑杀,诸侯震惊,而赵国的实力也被严重削弱 。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战争之一 。在战国后期,七国加起来总人口才只有2000多万,然而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就超过了100万,而被白起坑杀的赵军就有40多万 。
长平之战,赵国可以说是惨败 。那么赵国当时为什么没有被白起直接灭掉呢?
图2 白起(?—公元前257年)
二、胜利后,秦国退兵的原因
按理说,长平之战后,秦军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是最佳时机,战神白起也是这样打算的 。这时,赵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 。迫于无奈,赵国派了苏代前往秦国游说 。苏代,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 。
苏代找到了相国范雎,范雎的在秦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这对于秦国灭六国,影响深远 。长平之战中,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让赵国换将,也是他的主意 。
范雎和白起,在秦国可谓是一文一武,都是国君秦昭襄王的左膀右臂 。但是他们两人却有一些过节 。滴水之恩不忘,睚眦之怨必报,这正是范雎的性格 。当时白起已被封为武安君,地位已经很高了 。
范雎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就去劝秦昭襄王收兵 。虽然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明主,但是最后还是听从了范雎的一面之词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3 范雎(?-前255年)
首先,秦国综合国力消耗巨大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 。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也大为提升 。这就是为什么赵国敢于接手上党郡,赵国已经提前做好了和秦国一战的准备 。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要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 。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秦国的国力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长平之战打的非常惨烈,秦国虽然胜利,也是惨胜,最后伤亡也达20多万 。所以,战争结束之后,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休养生息的问题 。
图4 长平之战遗址 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
其次,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余各国感受到了威胁 。为了对付秦国,其他六国不得不采用合纵的策略,集体对抗秦国 。赵国的惨败,使其他各国人人自危,大家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必定会引起其他五国的联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