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仙卢仝惨死谜案,是否死于甘露之变( 二 )


质疑者分析卢仝有关的诗作后,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自古以来,有一类文人,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心高气傲,要做旷世之才,非宰相之位不受 。有这种想法的文人不在少数,可惜除了诸葛亮,鲜有人能一步到位,挤进帝王的“核心班子”,因此,他们一面作诗著文抨击时政,一面拒绝朝廷给予的低级官位,卢仝很有可能属于这一种 。
尽管卢仝在王屋山上隐居多年,并两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但在其好友韩愈的诗中,仍能看出卢仝的一些心思:“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 。”(《寄卢仝》)卢仝自己也写过一首《直钩吟》:“初岁学钓鱼,自谓鱼易得 。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 。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 。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 。”那种渴望明主而不遇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千古绝唱《月蚀诗》,更是将卢仝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学者提出,卢仝之死就是其极想参与时政的最好注释 。
“甘露之变”留下的千古之谜
卢仝一生除了留下了两首名诗,还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甘露之祸 。
中唐时代,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干政,唐文宗不甘心大权旁落,一心想铲除宦官 。
公元835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 。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一棵石榴树夜里降有甘露 。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 。礼部侍郎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后院去观看 。
于是,文宗要仇士良带宦官去查看 。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 。大吃一惊,慌忙逃走 。看见事情败露,李训指挥禁卫军冲上去,抢夺皇帝 。仇士良和宦官指挥手下和禁卫军经过一番厮杀,最终挟持皇帝进了内宫 。
李训见计划败露,忙逃出京城 。仇士良指挥宦官,对在京师的公卿与吏卒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皇宫内“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王涯等与甘露之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被杀,死者有几千人,整个长安被搅得天翻地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
“甘露之变”,祸及卢仝 。据《唐才子传》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卢仝和几个朋友正在宰相王涯家里做客,因晚上留宿,遭到吏卒逮捕 。
卢仝曰:“吾山人也,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在宰相宅,容非罪乎?”于是,卢仝“苍茫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
正如吏卒所言,卢仝这样闲云野鹤般人物,留宿宰相宅中,为何?千百年来,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卢仝有着传统文人的仕途观,看似不愿为官,实则结交高官,希望能参与政治,清高之名与事实不符 。也有学者认为,卢仝结交王涯是因为韩愈离开河南后,他生活窘迫,不得已而为 。
近来,学者通过对卢仝、贾岛等人的诗作分析得出结论,“甘露之变”时,卢仝应该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或塞外游历,后在洛阳病逝的 。这种说法更符合卢仝“山人”性格 。
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祸,决定了一代“茶仙”的诸多历史细节 。如今,让史学家头疼的是,如果卢仝死于甘露之祸,那好友贾岛、韩愈等人关于卢仝年龄的记载则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但轻易否定《唐才子传》“卢仝死于甘露之变”的说法,也没有过硬的证据 。两派学者曾频频发文,进行论战,质疑者一度提出“如果死于‘甘露之变’属实,那卢仝整个生卒年份都要改写的”结论 。
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目前成为卢仝研究者未能破解的一个谜团 。但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重要 。就算卢仝确有结交官员、希望进入仕途,但他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真挚的;就算卢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高、就算他的那份孤傲是做出来的,但也无损他品格的高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