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骄后李凤娘为何会与宋朝四代帝王结怨

看到这个题目,有读者可能会纳闷,李凤娘真的这么牛?跟四个皇帝结怨,她还想不想混了?纳闷得好!一般来说,在皇权至上的年代里,跟帝王结怨,无异于自寻绝路 。但时移势易,历史有的时候还真不爱跟你讲“一般”,时不时蹦出个“特殊”来,叫你云里雾里的找不着北 。南宋光宗皇后李凤娘,就是一个让你找不着北的女人 。
个人简介如下:李凤娘,安阳人,1144年生,父亲李道,官居庆远军节度使 。其姿色艳丽,面相大贵,曾有道士皇甫坦看其面相,惊曰:“此女当母仪天下 。”遂起名“凤娘” 。1189年被立为光宗赵惇的皇后,干道四年生儿子赵扩,1200年病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这个简历里看出门道来没有?赵炎看出几条来了 。一,她是宋高宗的孙媳妇,宋孝宗的儿媳妇,宋光宗的老婆,宋宁宗的老妈,这有点像废话;二,她活了56岁,是病死的,不是因为跟皇帝结怨而被杀;三,她的成长环境有迷信做基础,性格养成娇宠蛮横,有恃无恐,不怕得罪皇帝;四,如果说她跟祖公公、公公,甚至和老公结怨,都可以理解,咋还跟儿子结怨呢?母子自己能有啥怨恨?我们就来仔细说说他们是如何结怨,又是如何自保的 。
长舌如枪,欺高宗廉颇老矣 。
按照古代的婚姻规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子女婚配的两个主要原则,也就是说,赵惇和李凤娘结婚,必须孝宗点头,再加上媒婆牵线搭桥,就可以了 。可当时高宗还没死呢,于是乎,爷爷插手,这两原则就成狗屁了 。
绍兴末年,那个会相面的皇甫坦受到高宗的召见,鼎力举荐李凤娘,说:“臣为陛下做媒来了,为陛下寻得个孙媳妇 。”接着把李凤娘出生时的故事说得天花乱坠,高宗听信其言,遂聘为恭王赵惇之妃 。道士当媒妁,爷爷来拍板,一段不伦不类的包办婚姻,就这样走上历史舞台 。那么,孝宗同意不同意呢?根据史料显示,他不同意,但没得办法阻止,因为高宗对他有禅位之恩、养育之情,他不能也不敢背负一个忤逆的骂名 。
在做恭王妃期间,李凤娘尚能安分守己 。恭王被立为太子后,李凤娘开始暴露出骄横蛮悍、无事生非的本性 。她不断在高宗、孝宗、太子三宫之间搬弄是非,到高宗那里埋怨孝宗为太子选的左右侍臣不好,在孝宗面前又诉说太子的长短 。
看到李凤娘居然是这样的长舌妇,高宗开始后悔了,在与吴皇后的谈话中,他认为自己受了皇甫坦的蒙骗而撮合了这门亲事,当初实在是应该听听儿子的意见的 。高宗廉颇老矣,吃不了几碗饭了,当年一怒之下杀妃子的“英雄气概”早被黑白无常给吸纳得差不多了,就凭这,李凤娘也不怕他了 。
慢侮公婆,欺孝宗秉性仁厚 。
常说婆媳关系不好相处,在宋孝宗家里,翁媳关系也颇为紧张,双方的矛盾到最后基本表面化了 。
网络配图
本来孝宗对儿子的这门亲事就不看好,再加上李凤娘又无后妃之德,所以,孝宗屡屡训斥她:“你应该学太上皇后(吴皇后)的贤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务,朕宁可废掉你!”孝宗的吓唬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在李凤娘心中播下了怨恨的种子 。
等到孝宗禅位,光宗登上大宝,李凤娘做了皇后,越发肆无忌惮,这种吓唬就更加无效 。
一次家庭聚会,婆婆谢氏好言规劝李凤娘注意礼仪,她竟恼羞成怒:“我是官家的结发夫妻!”言外之意是讥讽谢氏由嫔妃册为中宫,在场的孝宗闻此勃然大怒,打算动真格的废了她,就招来大臣史浩商量,但史浩不同意,他认为光宗初立,此举会引起天下议论,不利于政局稳定,执意不从,废后之事只得作罢 。孝宗废后的警告对李氏来说,时时如芒刺在背,矛盾开始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