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铁帽子王的帽子究竟有多铁?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 。另外4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
清代宗室爵位制度虽然仿照明朝,但也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皇帝之子并不像明朝那样必然封为亲王,而是可能封为郡王、贝勒、镇辅国公 。其次,即使封为亲王,王位也往往并不世袭,后代继承爵位时要递降(这一点更像宋朝的制度) 。比如说始封爵位为亲王,则其第二代继承人只封为郡王,第三代封為贝勒,第四代后(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便不再递降,由其后代世袭该爵位 。奉恩将军以下没有可降之品级,则称为“闲散宗室” 。亲王除了继承人外的其余诸子只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而且授爵之前要考骑马、射箭、国语(满语) 。成绩优秀者授予其应有爵位,平者降一等封爵,劣者降两等 。郡王以下的宗室子弟也比照这一规则递降授爵 。
清朝王爵分封的最高待遇是“世袭罔替”,其子孙世世代代继承王爵,并不降等 。如果王爷犯法,则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旁支承袭 。这种待遇被形象地称为“铁帽子王” 。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有宗室爵位、蒙古爵位两个系统 。蒙古王爷不实行爵位降袭制度,个个都是“铁帽子”,这与清朝世代优渥笼络蒙古贵族的国策有关 。
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
清朝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到咸丰帝的两个儿子(同治帝和悯郡王),共有皇子127位,册封或追封为亲王、郡王的有59位,其中生前实封王爵的有46位(包括登基为帝的雍亲王、宝亲王、嘉亲王、智亲王,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在这些亲王、郡王中,只有12位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 。其中以清初开国勋业而享受世袭罔替“功封”的铁帽子王共有8位:
一、礼(意为有礼的)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崇德元年因伐女真各部、征蒙古、攻明等历次军功,及拥立皇太极之功,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 。后代世袭罔替,但封号先后改为巽亲王、康亲王,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礼亲王的封号 。礼亲王前后共封袭13位,是清朝地位最尊崇的亲王之一,朝会时立于宗室诸王之首 。
二、郑(意为重)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崇德元年因征蒙古、攻朝鲜、攻明等军功获封,顺治元年加封号为“信义辅政叔王” 。其后代封号改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复称郑亲王,共封袭17位 。咸丰帝死后,郑亲王端华为顾命八大臣之一,慈禧与恭亲王发动“祺祥(同治帝最初所定的年号)政变”后被赐自尽 。
三、睿(意为智者)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因征蒙古、攻明等军功获封 。顺治元年摄政,顺治八年因谋逆大罪而削去爵号、掘墓斩首、挫骨扬灰 。多尔衮没有儿子,以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嗣子 。其后代先后降封为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 。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睿亲王爵位,并赐予世袭罔替的待遇,共封袭7位 。
四、豫(意为雄壮的)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崇德元年因征蒙古、攻明等军功获封 。因与多尔衮有牵连,后代降为信郡王(享受世袭罔替待遇),被压抑了一百多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恢复豫亲王封爵,共封袭13位 。
五、肃(意为严肃的)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崇德元年因军功获封 。此后被两次革爵、两次降封、三次复爵,顺治八年仍追封为亲王,并且封其子为显亲王,世袭罔替 。乾隆四十三年封号恢复为肃亲王,共封袭10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