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率蒙古铁骑三个月灭亡大理,段氏皇族为什么不愤怒?

大理国可算是中国古代各边疆政权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了,这当然要拜武侠大师金庸先生所赐 。
那“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传奇曾经不知让多少或年老年少的“金粉”为之痴迷 。
可惜,历史中的大理国可没那么威风 。
其太祖段思平在云南建立大理国后,一直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关注于内政,在当时世界上不显山不露水的 。
大理国历代皇帝无论宋朝同不同意,都奉宋皇为宗主,对内往往被权臣制约,可说“南帝”做得都不怎么舒服 。
待传到十二代上德帝段廉义时,出现权臣杨贞义之乱,上德帝被杀 。
而另一权臣高智濂又起兵杀杨贞义,扶立上德帝之侄段寿辉为帝,是为上明帝 。
按说高家也算是霍光一类的人物,可忠臣没做多久,高智濂之子高升泰便废掉上明帝的儿子保定帝段正明 。(这就是《天龙八部》里段誉的伯父了,可惜没有小说里那么厉害)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大中” 。
可能真是天佑大理,高升泰只当了一年“大中王”便一命呜呼 。
临死前也感到自己悖主篡位于心有愧,于是恢复大理国,立保定帝之弟段正淳(段誉的父亲,也是很窝囊的)为帝 。
高家则做了“中国公”,掌握实权 。从段正淳起,大理国便被称为“后理国” 。
到忽必烈准备兵威相加的时候,后理国主已经传到了第八代段兴智,依然是傀儡,真正的当家人是高升泰的后人第十四代“中国公”高祥 。
君臣二人都没什么才能,国家衰弱不振,内忧有丽江的麽些蛮割据和建昌府段氏自立府主不听调遣 。
外患则有云南西部和缅甸腊戍一带的金齿诸国逐步蚕食国土 。本来已经应接不暇,蒙古大军又压境而来 。
蒙哥汗为了这次南征下了大投资,让名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统领西路军,诸王抄合、也只烈统领东路军,忽必烈自领中路军并担任总指挥 。
三路大军共十万之众,浩浩荡荡南下大理 。
而忽必烈也将自己金莲川幕府中的核心人物姚枢、赵秉忠、张文谦、廉希宪等人带在身边参赞军务 。
既然那要打云南,就要路过四川,可四川此时还是南宋国土,要是硬闯就成了伐宋而不是灭大理了 。
于是三路大军只好取道吐蕃 。
吐蕃在吐蕃帝国灭亡后,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
1235年,窝阔台汗次子阔端第一次用兵吐蕃,吐蕃各地大小领主在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的斡旋下,相继归附 。
但还有零星领主没有臣服,忽必烈这次借道,搂草打兔子,顺便将一些桀骜不驯者征服,没等进入大理国境,先和吐蕃人打了几仗,算是热身 。
1253年10月,忽必烈的中路军和兀良合台的西路军进入大理国境,来到金沙江畔 。
史载忽必烈驻马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凝神良久,直到随从提醒才回过神来 。
也许是感到此番出征路途艰险,现在到达目的地,很有感触;也许看到江水奔流而感到年华易老,应尽快有所作为吧 。
若是忽必烈精通汉语,懂得作诗,想必会有感怀之作留下的 。
大理国主段兴智听闻蒙古军杀到,便想投降 。
这也怨不得他没骨气,虽然大理国表面上姓“段”,可自己和祖先都是权臣的傀儡,国家早就不是自己的了,何必冒险打仗呢?
可“中国公”高祥却坚决主战,理由正好相反,虽然自己不是皇帝,却是“太上皇”,大理国是自己的家业,怎能拱手让人?
高祥是实权派,他要抵抗,段智兴无力反对,只能跟从 。可蒙古军的战斗力超强,大理军虽然在金沙江周边诸多城寨中英勇抵抗,却无法阻挡蒙古军前进的马蹄 。
十二月,忽必烈的中路军抵达大理国都大理城下,而兀良合台西路军也在攻破龙首关之后在城下与忽必烈汇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