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缺少军饷,钱是从哪搞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行军打仗,没钱可不成 。
然而在晚清时期,朝廷军队打仗,打的都是穷仗 。为什么呢?
一言蔽之,财政困难,国库没钱 。就连湘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都得靠曾国藩施展个人魅力四处筹措军饷 。
借不到钱的话,湘军就得喝西北风 。
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奉命西征,收复新疆 。
这是左宗棠几经周转争取来的结果 。此前,朝廷一直在要不要收复新疆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
反对者以李鸿章为代表,他们主张干脆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
左宗棠则据理力争,指出如果一旦放弃塞防,将导致敌人得寸进尺,继续侵占我国领土 。
最终,慈禧太后支持了左宗棠的主张,并将收复新疆的任务交给了他 。
为了表示对左宗棠的支持,慈禧太后下令,由户部拨款200万两银子作为西征军饷 。
在国库穷得叮当响的情况下,朝廷能够拿出200万两银子,殊为难得 。
然而,这对于开销巨大的西征来说,无异于九牛一毛 。
左宗棠从来就不怕打仗 。早在1852年,他就在炮火连天之际,缒城而入长沙 。
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抵抗太平军的围攻,从此投入军营 。
此后,他恶战太平军、平定捻军和陕甘回乱,立下赫赫军功 。
可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有足够的军饷,这场仗怎么打?
朝廷当然也很清楚左宗棠面临的窘况,下令各省协饷300万两银子 。
什么是协饷呢?是指从税收富裕的省份调拨银两,协助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 。
由于这部分银两主要用于军饷开支,便称之为“协饷” 。
战争年代,各省调拨银两较为积极;但到了和平时期,各省就开始拖欠协饷 。
到1873年,各省拖欠朝廷的协饷达到了2000多万两银子 。
所以,300万两银子的协饷,其实就是一张白条 。左宗棠能指望这张白条去打仗?
无奈之际,左宗棠找来他的老搭档胡雪岩,通过他牵线搭桥,找外国银行借钱,借了500万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 。
战争打响了,随着战事的深入,银子流水一般用出去,区区700万两银子很快就用光了 。
左宗棠仍然采取老办法,于1877年、1878年、1881年分三次向外国银行借款1375万两银子 。
最终,左宗棠在西征一役中,向外国银行借款共计1875万两银子 。
自然,向外国银行借款,是需要支付利息的 。
各家外国银行的利息高低不一,令人不解的是,左宗棠借款,专找利息高的外国银行借钱 。
他前后4次借款,有的年息高至18%,有的年息低至9.75%,比当时各家外国银行通常的利息高出一倍到两倍以上 。
为此,两江总督刘坤一曾经致信给左宗棠,说:“此间认借洋款,自不能不照胡道(胡雪岩)办理,以期妥速 。
然每百万利银至二十四万之多,所耗不赀,我中堂想亦万不得已而偶一为之也 。”
刘坤一觉得借100万两银子,利息就高达24万银子,实在过于昂贵,只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不能频繁而为 。
实际上,左宗棠并不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是有意借高息借款 。因为,他要用高息借款来达到几个目的 。
一、高息借款虽然利息高,但有两个好处,就是资金量大、筹借速度快 。
左宗棠所借是军饷,动不动就是几百万两银子;而且要得很急,等米下锅 。
只有用高息才能吸引有实力的外国银行借款,迅速筹措到需要的银子,满足用兵需要 。
二、左宗棠还有利用洋债逼迫协饷之意 。
毕竟,这些洋债虽然是左宗棠借来的,但还钱的人却不是他,而是各省督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