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收复河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具体经过及结果如何?

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秦国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
战争背景
魏国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自魏文侯魏斯执政以来,政治上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 。军事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 。
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自秦厉共公之后,国内频繁更换君主,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 。公元前419年,欲向西扩张的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大将军,于公元前408年成功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河西郡,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 。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36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 。
第一次战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 。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获得大胜 。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 。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
在秦、赵、韩三国的夹击下,前365年,魏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 。秦军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的联系,但未成功 。
第二次战争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 。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秦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 。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政策的执行 。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国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省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 。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 。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 。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 。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
公元前350年,魏国陆续与齐、赵两国讲和后,遂集中兵力反攻固阳 。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 。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