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惊艳中国千年的玉器之美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距今6000-5000年左右的农业文明,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也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 。1921年,红山文化遗存被发现;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1956年,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 。20世纪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发现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
数千年前,先民遗留的玉器、石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深藏于山谷之中,浅葬于山巅之上或散落于原野河川 。都无一例外的要经受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酸碱浸蚀及大自然的地磁、地热、地压、地震、光照、山火、地气、冰冻、氧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复侵袭,造成玉件、石器本身出现不同的外观与内质的各种表相或肌里的“次生”变化 。用软玉制成的物件,由于独立个体的存在,不同于它在原生矿体内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中,在受到内外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下,使不同的晶体结构、不同元素种类含量的玉器,内、外都出现多种“次生”美丽可爱的不同自然纹理、包浆、皮壳、蚀痕、融洞及沁色 。有的呈像于表,有的内含于里 。
在15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云雾状、云团状、羽毛状、浪花状、冰花状、棉絮状、松针状、束丝状、杂草状、菊叶状等等 。组合不同,凹凸各异,色彩斑斓,犹如一个“万花筒”美不胜观,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岁月的痕迹 。这些不同玉质在不同环境下的本质变化是人工无法仿制的 。真品玉件上的小蚀洞内有一层老化的“包浆层”,有的蚀孔深处出现风化矿物质纤维,类似碱霜状物质 。真品红山古玉钙化成“鸡骨白”色的“玉皮”是微透明状,硬度仍较高,用指甲是抠不动的 。
【红山文化:惊艳中国千年的玉器之美】用火或生石灰烧出的伪品“鸡骨白”表面由于快速加热形成急速的“钙化层”,至使伪玉表面玉质变松,变软,用指甲一抠就碎,表面的“白色”不坚硬 。凡鸡骨白色红山与良渚古玉真品的沁裂内,多有玉中年久的酱色“沁浆钙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闭”,呈现出重色凝固条纹,人工钙化的伪品则没有此现象 。新出土的红山与良渚古玉孔洞深处偶有水油状物质泌出而除不净者,均为真品 。凡红山与良渚古玉盘玩后即光亮、温润,停盘数日即灰暗乌光,再盘即亮者均为真品,说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继续排出 。玩玉之人称:佩戴古玉可吸收体内有害成分,可能这就是古玉的独特功能 。此传说目前尚无科学论证 。对于红山与良渚古玉,凡玉件表里呈现过渡型半钙化半透明者多为真品 。真品玉质变化发自肌里,而伪品经人工处理附着于表 。这就是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遗址远古玉器的“共性” 。
在“共性”的基础之上,再对各不同文化遗址的发掘古玉器物的时代特征、玉材产地、地理环境、制作工艺、造型风格、崇拜图腾、氏族部落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特性”进行综合全面的审定,即可做出鉴定远古真玉(软玉)制品的正确结论 。
辽西地区并不是边远的文化区,也不是中原文化影响下的次生文化,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将会证明,红山文化不但代表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而且比中原地区更早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