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球|记者节,走进他们的故事——用初心谱写一曲华章( 三 )


在报道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和平常的报道相比,抗台报道是比较辛苦的,但诚如哲学家涅塞卡所说,脖子嫩,才会觉得枷锁沉。新人须经过锤炼才能成长起来,不经历风吹雨打,没有哪棵树能根深蒂固。作为一名采访人员,我们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精准报道台风情况,全面报道防台、抗台、复工复产信息,是我们的职责所系。我们下农田、吹海风、趟积水,是我们的职责担当。
在今后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严肃认真、周到细致,深入挖掘新闻,向前辈们看齐,争取成为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新闻工作者。(采访人员 李根旺)

感受帮扶的温度

最后一球|记者节,走进他们的故事——用初心谱写一曲华章
文章插图

新闻人总以记录历史为荣。去年我与扶贫报道结缘时,已经是脱贫攻坚的尾声。今年随着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启动,作为跑线采访人员,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对口帮扶地区,怎能不让人雀跃!
10月的大凉山已经进入深秋,我坐车走了3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终于从凉山州的州府西昌“摇”到了北仑的对口帮扶县——美姑。盘旋、急转、颠簸的山路直接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感受凉山风土人情?不存在的!
幸好晕车反应在下车后就得到了缓解,我们抓紧时间连夜与北仑挂职干部进行了一番详谈,了解协作工作进程,敲定采访点位。也正是这份算得上密集的采访计划,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了与美姑人的距离,感受到了美姑的变化。
在美姑县核桃油生产加工基地,负责人吉朵为格在采访前特地穿上了彝族服装,他告诉我,自己虽然在各地的支持下办起了加工厂,但在经营、管理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幸好来了浙江的企业,手把手教我们提高产品质量,这才让合作社的农户有了盼头。”朴实的言语里,透露出的是对带领大家致富的那份渴望;刚刚生完孩子的马海石洛只会说彝语,但她十分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她想要感谢将她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北仑大夫;洋溢着满足笑容的农户吉克石则在接受采访时,刚巧收到了上个月在食用菌生产基地打工的工资。“生产旺季里我一个月能挣3000元,加上老婆的就是6000元,和原本在家务农相比,好太多了。”每一个人都鲜活而又真实。
而在帮扶干部身上,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和热情,即使是在工作间隙的闲聊,他们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推荐起美姑的优质农产品,顺道说上一句,要是能卖到我们浙江,那市场大大的;总会不由自主地将北仑产业发展、服务到家的工作思路用在这里,想要利用自己的资源招商引资,通过产业集聚为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老百姓就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推动;总会不由自主地提起这里还缺哪个学科的老师、什么科室的医生、哪一类的技术人才,想要从北仑“挖墙角”,“也希望你们的报道为美姑带来发展机遇。”嗨,就连我们都不放过。
短短一周的美姑之行,让我难忘,也再一次无比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对口协作需要久久为功,因为这巨大的差距确实需要日日夜夜的努力,为什么要注重“输血”与“造血”并重、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因为只有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会使协作效果持续、长效……
一周的美姑之行也确实太短,我与当地村民、干部的接触才刚刚开始便要结束,但幸好时间还有,机会还有,下次凉山之行我仍将满怀激情,用脚还原那些从旧到新的华丽转身,用笔记录我所感受到的帮扶力量,用更丰富的镜头去呈现美姑乡村振兴的壮丽征程。(采访人员 蔡晓馨)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