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那么多的黄帝陵究竟哪个是真的

时至今日,黄帝原冢遗址的真伪,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和各地域人士的争议 。
首先,学者们对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黄帝陵有如下质疑:
一、此处祭祀场所(今黄陵县),原本为汉武帝在上郡阳周拜谒黄帝原冢地后所立的“衣冠冢”(见《孝武本纪》),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这显然为“新建之陵”,与司马迁《史记》及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的“黄帝原冢”地址不符);
二、该陵地是由唐代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见《黄陵县志》)”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批准(黄帝3461年,770年),并在桥陵大兴土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修缮活动,从而修建了黄帝庙,并栽植柏树1140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指定的唯一祭祖场所;
三、今天人们所祭祀的轩辕祖庙还不是唐时所建之陵,竟然是宋太祖赵匡胤因“樵采不禁”导致唐庙“隳毁”而将“黄帝陵阙”由桥山“西麓”迁移至桥山“东麓”的(即今黄陵轩辕庙址,参见宋李昉《黄帝庙碑记》);
四、此后赵匡胤又两次下诏,令“黄帝、炎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诸陵墓“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并严令“隳毁者修葺之”(参见《宋史·礼八》),由此可见,今黄陵轩辕祖庙及“五帝”诸陵墓皆为宋初迁修,当不在原址之上修造;
五、黄帝3758年(1061年,嘉祐六年),宋仁宗赵祯下圣旨,责成坊州(今黄陵县)地方官员,发动当地百姓种植柏树1400多株,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专门在桥山看护和种植柏树,并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前(参见《黄帝庙碑记》) 。
如此看来,世人公认的黄陵县“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史学界和当地百姓也都认为:这只不过是黄帝的“衣冠冢”而已 。
至于甘肃省正宁县的黄帝陵(仙人坟)、河南省灵宝市的黄帝陵以及河北省涿鹿县黄帝陵,因皆无史料依据,又无实物证明,乃是民众祭祖思宗自发之举,恐难采信于世 。
那么,黄帝到底埋在了什么地方?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曰:“黄帝崩,葬桥山 。”
《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
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则更加详细地描述了黄帝冢的地理位置:“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 。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 。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其水东流 。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 。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 。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 。”
南宋《路史》:“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 。能轻能重……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有黄帝五龙祠,四在山上,亦曰仙泉祠 。”
据《魏土地记》载:“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 。雕檐华字被于浦上 。”
从上述的史料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确定了“阳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阳周城南之处找寻到华、夏两族始祖的陵寝之地 。
而这个地方的标志性水域为“走马、奢延”两条河系;标志性地名为“桥山”;标志性建筑为“阳周故城、五龙祠、仙泉祠”;标志性地貌为“碣石、温泉” 。
现经查阅史料和出土文物佐证,“阳周城”最早设置在今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而“奢延水、走马水”这两条水域也业已在靖边县境内确定,那么寻找阳周城东南四十里处的“桥山”便显得尤为重要 。
在这个方位,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