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具体过程
【袁世凯复辟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1912年,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迫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让出政权,窃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武昌起义爆发后
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致认为,只有重新起用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才能挽救他们在中国的垂危统治 。一时间形成了一股“非袁莫属”、“非袁则亡”的反动舆论 。
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面对革命党人的起义一筹莫展的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11年10月14日)任命在河南彰德“养疴”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前往湖北剿杀革命 。擅长玩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的袁世凯则要利用革命的声势迫使清王朝让出全部实权;又以一打一拉的手段,诱使革命派妥协,最后取消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由他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 。他利用清廷被迫再次敦请其“出山”之机提出:翌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参与此次事变诸人、解除党禁、授予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及十分充足的军费等六条要求,实际就是要清政府交出军政实权并用以讨好、迷惑革命派 。
在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载沣被迫再次让步,于九月初六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初九,宣布解散皇族内阁,解除党禁,命资政院立即起草宪法;十一日,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织责任内阁 。这时南方各省相继起义;北方陕西、山西宣告独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暗与山西都督阎锡山会晤,组织“燕晋联军”以攻北京,并下令扣留经石家庄南运之军火,上书清廷主张停战 。
鉴于这种形势,取得实权的袁世凯即于九月初九从彰德南下,进驻湖北孝感,命冯国璋攻陷汉口;九月十四日,他又派人在石家庄刺杀了吴禄贞 。接着,他在回北京组织内阁的同时,通过英国驻汉口总领事向黎元洪正式提出“和议”问题 。十月初八,按照袁世凯的命令,清军攻陷汉阳,但并未渡江,只是在龟山上架起大炮向武昌进行轰击;同时,袁又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再次向革命党人提出停战和谈的建议 。
在袁世凯的武力威胁下,在汉口召开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同意和谈,并决议只要袁世凯反正,就公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十月二十八日,南方独立各省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正式开始议和谈判 。双方争论的焦点表面上是实行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的问题,实际上则是选举袁世凯为民国临时总统的问题 。
同会议上的谈判相配合,帝国主义以及立宪派、旧官僚,甚至相当一部分革命派,一致起来压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向袁世凯让权 。
让位于袁氏
在内外压力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912年1月15日明确表示:“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即让位于袁氏 。袁世凯在得到南方的确切保证后,便掉转头来逼迫清帝退位 。一些皇族亲贵组织宗社党,企图作垂死挣扎,但已无能为力 。2月11日,袁世凯以清帝溥仪退位电告南京临时政府,并宣布赞成民主共和的政见,表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在清帝退位诏书中,袁又擅自添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等语,暗示他的政权系由清室递嬗而来 。对此,孙中山虽予驳斥,但仍在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 。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选举黎元洪再任副总统 。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孙中山在辞职咨文中特提出三个附带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各省代表议定,不能更改;二、候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乃行解职;三、《临时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律章程,非经参议院改订,仍继续有效 。这三项条件中的第一、二两项是企图把袁世凯调离他经营多年、实力雄厚的北京;第三项则是企图用资产阶级的宪法来约束袁世凯 。为促袁南下,18日孙中山电告袁世凯:决定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迎袁专使,偕同魏宸组(1885-?)、宋教仁、汪精卫等欢迎员前往北京迎袁来宁就职 。27日,迎袁专使抵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