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经济不是很发达哪来那么多钱买军舰?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从乾隆年间开始,清朝国力的就江河日下,逐渐衰落 。到了晚清时,情况更是糟糕 。内有起义动乱,外有列强逼迫,一种快要朝代灭亡的感觉,涌上清朝统治者的心头 。
【晚清经济不是很发达哪来那么多钱买军舰?钱都是从哪里来的】从国防角度讲,西北边塞直接面临陆地威胁 。广阔的海岸线,又让列强的舰船可以直接登陆 。所以,清朝一度在“塞防”,或者“海防”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
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毕竟都很重要 。最终决定,同时防守 。可是,两边都同样棘手 。尤其是海防 。中国自元朝以来,就开始推行海禁政策,朝廷对海军的发展,一直不是很投入 。
虽然有水师,但更适合在江河上捉拿盗贼,完全不适合在海上作战 。尤其是面对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舰船 。完全不在同一个时代的差距 。
除了技术的差距,经费上,清朝也有明显不足 。不管在世界哪一个国家,任何时候,想要筹建海军,都必须投入大把银子 。充足的经费是发展海军的必要条件 。
可是,晚清时,国库已经十分困窘 。尤其是东南经历战火后,十几年都无法正常交税,对国库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每年国库,基本只能做到收入支出持平,甚至还常常亏空 。
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 。这四支海军,虽然实力各有不同,但并不都是特别差 。其中,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使用的舰船,基本以国产为主 。占据经费较少,但实力较低 。
北洋海军的舰船,基本从国外采购 。战斗力最高,但费用也是最多的 。因为舰船是外国人造的,在价格上,清朝根本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 。除了前期购置舰船炮弹需要很多钱,平时训练、维护、官兵军饷,也要耗费一大笔军费 。
光绪元年五月,由执掌中枢的恭亲王奕訢带头,以皇帝名字下令,由李鸿章筹办海军事务 。但是,如何筹集这笔军费,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既然国库没钱,又不打算向外国银行借外债,就只能向地方筹钱了 。同年七月,恭亲王奕訢会同户部商议,从沿海关税以及各省厘金中,每年划定400万两,交给南洋海军、北洋海军充作军费 。
具体来说,就是从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关五个关口,以及台湾沪尾、打狗两个港口抽调两百万两左右的关税 。各省厘金,主要从较为富裕省份中抽调 。
按照计划,江苏、浙江各提厘金每年40万两,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各提厘金30万两,也是两百万两白银 。
如果按照两支海军的军费投入,不能算充裕,但也勉强足够支配 。更何况,当时南洋大臣沈保帧愿意把南洋军费先划拨北洋,供北洋海军发展 。
不过,在实际情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沿海关税拿出来比较容易,但厘金的抽调却很难 。因为厘金的款想,原本是各地督抚自行征收的赋税 。
晚清时,朝廷国库没钱,厘金占据地方收入很大一部分 。现在要他们痛快把这笔钱拿出来,肯定没那么容易 。虽然还是要拿,却可能出现拖延,或者少拿的情况 。李鸿章虽然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却没有足够的权限,逼着各地督抚交钱 。而且,海军军费,也常会被挪作它用 。
光绪三年三月,清朝决定,把原本从沿海关税中调拨给海军的200多万两军费调拨一半,充作西征军饷,增加西北“塞防”的力量 。除此之外,各地腾挪海军军费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
山西、河南遭遇灾荒,朝廷从海军军费中挪走20余万两 。河南需要买米赈灾,又挪去4万两 。甚至同治皇帝去世后,为他修建陵墓,也从海军军费中挪走4万两 。其余细琐款项,各是不胜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