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制中的中枢官制有哪些?分别是做什么的

三公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 。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 。万历时张居正为太师,掌有实权,是特例 。
中书省
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枢 。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 [2]。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 。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太祖废除宰相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 。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谘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 。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 。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
六部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 。初置四辅官,以春、夏、秋、冬为名,不久废去 。洪武十五年,仿宋朝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当时设有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之名,后称为“内阁” 。开始设立时,大学士之职掌“侍左右,备顾问”,秩为正五品 。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务,仁宗时,阁臣之权渐重 。到世宗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臣之阁衔随之变动 。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权力极重 。
明朝中枢设六部 。吏部有尚书(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正五品)一人,员外郎(从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人等官 。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 。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广盈库、军储仓等 。礼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仪制、祀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另辖铸印局等 。兵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另辖会文馆等机构 。刑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分司同户部) 。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工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