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实的摸金校尉,鬼吹灯是科学现象( 三 )


盗墓盗多了,当然也担心盗到自己头上,只好提倡薄葬,并尽量在墓葬外形上也小心低调 。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 。后世的很多记载甚至有不少关于曹操设置”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不过即便如此,曹操墓还是没有躲过盗墓贼的眼光,当其在2005年被河南考古人员发现时,已多次被盗 。
有曹操的榜样在前,后世的”官盗“自然是前仆后继
唐末五代最著名的“官盗”分子是军阀温韬,此人可称为”摸金校尉“中的无冕之王,人称”贼帅“ 。据《唐书·温韬传》记载,温韬曾将”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 。
另据《新五代史》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 。钟、王纸墨、笔迹如新 。韬悉取之,遂传民间 。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
两宋时期,随着靖康之难后的宋室南迁,金人扶持的傀儡伪齐政权公然设置了专司盗墓的官职“淘沙官”,这个机构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同于军阀设置的军职机关,而是一个政府盗墓机关 。这个官方盗墓机构发掘了大量的官私墓葬,在帮金人敛财上也可谓是坏事做绝了 。
孙殿英盗清陵居然厚颜无耻地盗出了水平盗出了理论
近代的“官盗”例子,不能不提民国军阀孙殿英 。得益于时代的进步,与古代“官盗”同行相比,孙至少有两项重大进步:一是开墓用上了炸药,二是给盗墓套上了民族主义理直气壮的理由 。
文强的《孙殿英投敌经过》中,记述孙对盗墓行为的解释:他自称祖上是抗清殉国的名臣孙承宗,“满清杀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像吕留良,戴名世这样的人,都被开棺戮尸,我虽不才,亦知道佛经有言,以彼(乾隆)之道还施彼身” 。
曾有不少网友疑问,现代的考古发掘,也常开古人的大墓,某种程度上也是吃死人饭,难道就不是“官盗”,不是“摸金校尉”?还真不是 。
现代考古为何不是“摸金校尉”
首先,考古学是一门以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考古学中涉及的对古墓的发掘,也是以此为目的,与盗墓以售卖随葬品图财根本不同 。
第二,考古发掘古墓,不是破坏,而是保护 。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大多成为各级文物,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并有机会陈列在博物馆与公众见面 。考古遗址不但能很大程度得到复原,还有望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世界级人类遗产 。
“考古和盗墓的区别就是研究矿产地质和偷挖乱采的区别;就是动物学和偷猎虐杀的区别;就是医学和贩卖人体器官的区别 。”
最后,考古发掘也会考虑到在世之人的感情因素 。例如,明清两朝年代晚近,尤其是清代,距今不久,后人众多,并涉及民族感情 。因此,除非遇到特殊情况,考古人员不会主动发掘明清皇家陵寝 。
【古代真实的摸金校尉,鬼吹灯是科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