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时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话进阶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风( 二 )


接下来话锋一转,谈及那些为臣子者的下场,以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举例,更狠的是,他将刚被范雎诬杀的白起拿来说事儿,其中心内容就是要激流勇退,见好就收,这样才能确保后半生的平安,不然,也许今天的白起,就是明天的范雎 。
一席话居然就把个范雎给说服了,使范雎叹而言道:"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于是范雎将其引为知己,他不但向秦王请求辞去丞相的职务,而且还竭力向秦王推荐蔡泽,他说:"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 。"为了打消秦王的顾虑,他又说:"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 。
大才之范雎对蔡泽的评价如此之高,让秦王不得不认为蔡泽是个人物,但只是先拜为客卿,并没有加以重用 。于是,范雎便称病辞官,秦王不许,称病重再辞,没奈何准了 。于是蔡泽上位,成了秦国丞相 。
《史记》中对蔡泽记载的精华之处,到此其实就结束了 。后面就透了点点的信息是,他只当了几个月就因为有人讨厌他,惧诛,请辞,归相印 。后居秦国十几年,帮了几代帝王,直到最后还事秦始皇,为秦使于燕,三年后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至于结局,卒年什么的,都木有了 。
虽然后面没有具体的描述,但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蔡泽应该是得以善终的,因为即使他回到燕国,那燕人也是惧怕虎秦的,断不会对他有何伤害;再有,蔡泽是颇知进退的,当然,他不可能如前辈商鞅和苏秦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活着最重要,所以,早早地就退居二线了 。
范雎最后的结局按司马迁的说法是善终,但也有一种说法,就正是因为他的亲信犯罪,被牵连致死,孰是孰非,我是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尽管蔡泽让范雎激流勇退,但范雎还是因为秦国的连坐之法,死于非命 。而蔡泽的上位也便得更为容易 。
蔡泽在波谲云诡的战国后期,以一辩之才,轻松取得大秦相位,但此人历史上可以说是无任何作为记载,想来他还是将范雎的政略一以贯之,不然,不会有司马公那最后的一句"使燕太子丹入质于秦",但其它政绩是一无所有,看来也只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人物 。
他没有给大秦或后世带来任何重大影响,给我的印象,他只是一个靠其口才或辩术,在范雎将要落难之时,以攻心之术,取得范雎的好感,或者是范雎心生退意,将其作为退而隐之的替代品而已 。
但不得不佩服,蔡泽和范雎两人的这番对话中,所折射的对人情世故的解析和判断、对处理事情所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其逻辑之慎密,思维之清晰,却是值得我们深好好体味和学习的 。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事极必反",这就是落寞辩士蔡泽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
【秦国时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话进阶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