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荦的治学经验大体有几点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有哪些

治学经验
王仲荦先生一生致力史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启功先生所言“无愧宗师” 。其治学经验大体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博
先生一生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史学底蕴 。早在青年时期,就把家藏的五六千册书都通读过了,为写《西昆酬唱集注》,找了许多书,如《左传》《论语》《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太平御览》《世说新语》等都细致的看过 。
先生读书既多又快 。在京点校二十四史后期,常去中华书局图书馆借书,没过多久,对人感叹:“这里藏书,我大多已看过了”,并“苦于无书可看” 。馆内藏书几十万册,在当时远远抵得上一个大学藏书馆,先生却叹无书可读,其学问之渊博,可以想见 。
其二是精
【王仲荦的治学经验大体有几点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有哪些】即在博的基础上,精读深钻几本基本书,把它读得熟烂,他曾说:“一个学者,要有几部书熟烂于胸中,这样才能控制全局,无往不胜 。”他不仅这样说了,还这样做了,据郑宜秀老师讲,王先生对《资治通鉴》甚为熟悉,读过十几遍,他自己也不止一次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讲,我是靠一部通鉴起家的 。”
其三是勤
勤读、勤记、勤思、勤学,书不离眼,笔不离手,脑袋不停地思考问题,并把记、思、写有机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和活的源泉,使之开出新的花,结出新的果,这是王先生一生的治学特点和根本要诀 。他一生求学、教学、治学六十余年,总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 。笔者有幸参观了王先生的卧室,内有一个书架,上上下下摆满书 。还有六个大书柜,内有先生所有遗稿和存书 。以前笔者曾怀疑陈景润教授为攻破“歌德巴赫猜想”光稿纸就有一麻袋是否属实,今天看到王先生满满一柜子手稿,疑虑顿消,大凡做学问者,必有这种勤勉精神 。先生曾立下“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座右铭,在他停止吸呼的前一刻还在以每天3000字的进度,赶写《中国物价史》 。
其四是严
先生在研究工作中,一向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并谆谆告诫青年同志“不要太急于出书,良工不示人以璞 。”他自己的《西昆酬唱集注》、《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几部书,四十多年前就已草稿,后经四次易稿,多次修改补充后,才于1978年后陆续出版 。
其五是创
王先生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创新 。五六十年代,当“西周封建论”和“春秋战国封建论”风靡国内史坛,被认为是权威观点,在古史分期上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他敢于大胆地把自己通过认真研究所得出的不同结论发表出来,供人们讨论,终于成为一家之言,以魏晋封建论载入史册,为国内外学者承认和信服 。
个人成就
王仲荦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里,他孜孜不倦,著述不辍 。先生在学术上建树颇多,对于先生贡献的业绩,我们仅选一二以飨读者 。
对古代史上几个重要问题
如古史分期问题,春秋战国之际的农村公社和休耕制度问题,物价问题,明代纺织生产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都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尤其是古史分期问题,他继承并发展了魏晋封建论 。
先生另一个开创性的研究是出版《曹操》一书,首次对曹操的历史功绩进行了公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为后来史学界讨论曹操其人打下了基础 。
在古籍整理方面
先生的贡献是很大的 。早在上海求学期间,就已经着手注释宋代杨亿编撰的《西昆酬唱集》 。今天我们读到的中华书局新校点版本的《二十四史》,其中就有王先生的功劳 。1960年为高等院校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 。此外,在先生70岁高龄还整理章太炎的遗著,主持《太炎先生全集》编辑出版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