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恺是工部尚书吗?大兴城就是他兴建的吗

宇文恺(555~612年),字安乐,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 。隋朝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北周大司徒宇文贵之子 。
出身武将世家,生于长安城 。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 。勤奋好学,擅长工艺,精善建筑 。初为千牛,迁莱州刺史、仪同三司,拜检校将作大匠 。规划设计隋朝多个著名工程,包括都城大兴城、新都洛阳城、仁寿宫、隋文帝皇陵、观风殿和广通渠,全都参与规划设计 。官至工部尚书,封安平郡公,进位金紫光禄大夫 。
大业八年(612年)十月,卒于位,时年五十八,谥号为康 。撰有《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见行于世 。
出生显赫
蜚声中外的唐代京师长安,以及东都洛阳,实际上都是在隋代建造的,创建这两座历史名城的第一功臣是杰出的建筑学家宇文恺 。
宇文恺,字安乐,鲜卑族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生于长安 。他出生在北朝后期一个显赫的豪门 。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宇文恺,二岁时就被赠爵双泉县伯,六岁时袭祖爵安平郡公,但身在将门的宇文恺却不好弓马,而喜好读书 。《隋书》本传说“恺少有器局 。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 。”这段记载可窥知他为学的大致情况 。
初露锋芒
北周末,宇文恺累迁右侍上士、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 。大象二年(580年),杨坚任北周宰相后,宇文恺又被任命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 。据《唐六典》卷二三“将作都水监”记载:“后周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掌城郭、宫室之制及诸器物度量 。”又据考证,北周设有“匠师中大夫,一人,正五命” 。因此可以推知,当时年轻的宇文恺已经在建筑科学和工程管理方面崭露锋芒 。
建仁寿宫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以恺为营新都副监,时高颎虽为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规模计划皆出自宇文恺 。开皇三年,新都建成,而仓廪尚虚,需要大量转运关东米粟,渭水多沙,不便漕运 。四年,下诏兴建漕渠,令宇文恺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通黄河,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 。渠成后,转运便利,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 。其后,他受到其兄宇文忻被杀事件的牵连,一度罢官居家 。开皇十三年,隋文帝要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建仁寿宫,经右仆射杨素推荐,文帝任命恺为检校将作大匠,后又拜为仁寿宫监、将作少监 。在杨素主持下,仁寿宫建造得非常华丽,成为隋文帝经常临幸的别宫 。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要营建洛阳,又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后迁将作大匠 。宇文恺把东都建筑得极其壮丽,因此被升为工部尚书 。他曾经建造大帐,帐下可以容纳数千人 。又造观风行殿,殿上可以容纳侍卫数百人,行殿下装轮轴,可以迅速拆卸和拼合 。他曾建议按古制建筑明堂,“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并曾用木料制作了模型 。虽然没有兴建,却表现了他的巧思和学识的渊博 。大业八年(612年),宇文恺卒 。
【宇文恺是工部尚书吗?大兴城就是他兴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