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政国打仗时把一半干部调走反而会打胜仗?原因是什么

廖政国少将 , 是解放军王牌第20军有名的一员战将 , 是从普通战士在战斗中一级一级历练成为军长的将才 。
廖政国带兵打仗 , 与别的人不一样 , 很有一套办法 。
他当师长的时候 , 凡要打大仗 , 就要把全师的营连干部调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 让他们或去办教导队 , 或到机关分配临时工作 , 甚至干脆去搞后勤 。每次打大仗都是如此 。开始的时候 , 不少人有意见 , 说:“怎么搞的?要打大仗了 , 最需要干部 , 他反而把干部都调走了!”
可是 , 一场大仗打下来 , 都是响当当的胜仗 。
结果 , 开始大家都接受不了 , 怕干部骨干抽走了 , 影响战斗力 , 慢慢地体会到了“好处” , 于是自觉地听从师长的指挥 。若是要开仗了 , 干部们还没调走 , 有人就会催促说:“师长怎么还不调干部呀?是不是这仗不打了?”
廖政国把干部调走为何反而能把仗打赢呢?
原来 , 这是廖政国保持部队持续指挥力的一个方法 。
廖政国把干部调上来后 , 战斗打响了 , 他密切关注着战场的情况 。若是部队伤亡不大 , 仗打得顺利 , 他就下令抽调到教导队的干部们组织学习 , 提高政治觉悟;若是部队干部伤亡大 , 他马上下令将抽调上来的干部快速补充到部队 。
战后 , 他又把那些打仗表现好的战士、班排干部调到师团教导队 。
他为什么这么“折腾”?他自有自己的道理:在战斗中 , 不管打多大的战役 , 不管伤亡多大 , 可以使在战斗中不会因干部伤亡而中断指挥 , 这样部队就打不垮 。而在战后 , 不管已有多大的伤亡 , 部队只要稍微一补充 , 因为干部得到了有效保存 , 就能马上恢复战斗力 , 下一次开战 , 部队就还是那么锐不可当 。
廖政国的这个方法 , 又有一石二鸟之效 , 一是保持了部队的连续作战能力 , 二还使得干部的指挥能力得到了提高 。譬如说 , 他把一些打仗好的干部临时调到师、团机关工作 , 让他们跟着指挥所走 , 且随时去侦察情况 , 传达命令 , 或者临时下去代理指挥 , 便使得他们居高临下 , 有机会观察部队作战情况 , 当旁观者 。旁观者清 。他们一起议论 , 哪个营连打得好 , 哪个连火力配合好 , 哪个突破口选对了 , 哪个部队伤亡不应该 , 就可以反思自己的作战指挥 , 好处很大 , 提高很快 。
廖政国还有一手 , 就是爱截留团、营的归队伤病员 , 并且他们或留在师特务营 , 或留在团教导队 , 或分散在机关 , 除了让他们“战地实习”之外 , 还有一个好处:开战后 , 他一旦遇到兵力不足时 , 就及时下令勤杂人员出战 。而这些由伤病员当骨干的勤杂兵 , 一补充到第一线 , 即时又变成了响当当的战斗力 。
在廖政国手下 , 有一个第3团2营 。它的三个连就是由三个团的伤病员组成的 , 各团组成一个连 , 结果 , 这个营很有战斗力 , 在全师都是最会打仗和拼杀的王牌营 。
廖政国的这些战法 , 对手下的干部影响很大 。对此 , 他的手下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