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 , 字通明 , 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 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 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
【陶弘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 , 字通明 , 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 , 卒后溢贞白先生 , 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 。陶氏生活于南朝 , 历经宋、齐、梁三朝 , 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 , 博物学家 , 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
陶弘景的一生 , 跨宋、齐、梁三代 , 经历可谓复杂 。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 , 《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 。但在南梁时期 , 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 , 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 , 迫于压力出走远游 。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 , 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 , 自誓受戒 , 佛道兼修 。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 , 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 。陶弘景此举 , 实非出于自愿 , 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 , 不落十余年 , 今日为君尽 , 并洒秋风前 。”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 , 假借悼念沈约之实 , 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 。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 实古今皆然 , 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 , 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 , 成《本草经集注》七卷 , 共载药物730种 , 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 , 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 , 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 , 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 , 得以流传 。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 , 年四五岁乃好书 , “恒以荻为笔 , 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 , 颇以属文为意 。十岁得葛洪《神仙传》 , “昼夜研寻 , 便有养生之志” 。及长 , “神仪明秀 , 朗眉疏目” , “读书万余卷 , 一事不知 , 以为深耻” 。十五岁作《寻山志》 , 倾慕隐逸生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 , 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
宋升明元年(477年)二十二岁时 , 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 , 除宋后废帝刘昱 , 控制朝政 , 后二年代宋称帝 , 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 , 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 。由于官场的倾轧 , 仕途不利 , 三十六岁时 , 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 , 心甚怏怏 。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 , 上表辞官 , 挂朝服于神武门 , 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 , 不与世交 。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 , 屡请不出 。但念其旧功 , “恩礼愈笃 , 书问不绝” 。天监三年(504) , 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 , 以供炼丹之用 。天监十三年 , 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 。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 , “以均明法教” 。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 , 无不前以咨询 , 月中常有数信 , 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 , 享年八十一岁 。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 , 谥贞白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