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讳的宋代文学巨匠,屡受贬谪而不屈

以前学《中国文学史》 , 当翻到宋代时 , 开篇总写的是这王禹偁 , 诗有《村行》 , 词有《点绛唇》 , 记有《小竹楼》 , 传有《唐妪传》 , 集有《小畜集》 , 可以说是宋初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
记得当年一个人呆在川北大山中过清明节时 , 虽然知道杜牧那最著名的"雨纷纷" , 但口中吟诵地却是王禹偁的《清明》 。
无花无酒过清明 , 兴味萧然似野僧 。
昨日邻家乞新火 , 晓窗分与读书灯 。
现在的人读宋词 , 如果是按顺序的话 , 基本上都是从大小晏 , 张先和欧阳修始 , 其实这王禹偁在宋词的地位当是开有宋一代意境之先河 。
王禹偁 , 字元之 , 山东省巨野县人 , 宋代诗人、散文家 。晚被贬于黄州 , 世称王黄州 。太宗年进士 , 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王禹偁敢于直言讽谏 , 因此屡受贬谪 , 真宗即位时被召还 , 复知制诰 , 后贬于黄州 , 又迁蕲州病死 。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 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较为突出 , 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 , 风格清新平易 , 词仅存一首 , 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 , 格调清新旷远 。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 , 义之易晓" , 为后来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 , 因此颇受后人推重 。
虽然王禹偁的词存世只有一首《点绛唇 感兴》 , 但却是很成熟的风格了 , 无论在哪方面 , 都不输后来的那些大家 。
雨恨云愁 , 江南依旧称佳丽 。
水村渔市 , 一缕孤烟细 。
天际征鸿 , 遥认行如缀 。
平生事 , 此时凝睇 , 谁会凭栏意?
这是王禹偁中进士后 , 屈就长洲知县时写的一首小令 , 它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 , 即事即目 , 寓情于景 , 通过描绘江南雨景 , 寄寓了他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 。
此词把握住水乡景物的特征 , 用清淡自然的笔触 , 描绘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风景图 , 隐约流露出作者客居异乡 , 抑郁愁闷的心情 。
濛濛的雨幕中 , 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 , 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 , 一行大雁 , 首尾相连 , 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 , 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 , 因为"天际征鸿 , 遥认行如缀" , 他只能将"平生事"之抱负 , 凝聚对"天际征鸿"无奈地睇视之中 。最后一句反映了知己难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
王禹偁可以说是个神童 , 早年的宰相毕士安在还未发迹之前就看好这小朋友 。王家以磨面为生 , 老毕同志就以磨面为题 , 让刚七岁的王神童作诗一首 , 小朋友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 , 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著力 , 便是转身时" , 老毕大为惊讶 , 赞赏不已 。于是留在身边悉心培养 。
有一天 , 太守偶出一句"鹦鹉能言争似凤 。"坐下宾客皆面面相觑 , 无言以对 。即使老毕同志当时也哑了火 , 暗暗记下 , 回家写在屏风上 , 王禹偁看见后当即对曰:"蜘蛛虽巧不如蚕 。"老毕感慨赞道"经纶之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