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补学派都有哪些著名的医学家?他们有着怎样的著作理论

继河间、丹溪之学广为传播之后,明代时医用药每多偏执于苦寒,常损伤脾胃,克伐真阳,又形成了新的寒凉时弊 。鉴于此,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
【温补学派都有哪些著名的医学家?他们有着怎样的著作理论】薛己,明医家 。其学术思想悉以东垣脾胃内伤论为中心,强调“人以脾胃为本”,“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若脾胃一虚,则其他四脏俱无生气”,(《明医杂著 。补中益气汤》注)“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明医杂著 。风症》注)发挥了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更强调了脾胃内伤与虚证的关系 。在治疗上统治以东垣补中益气汤,或出入于四君、六君之间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又主张若补脾不应,即求之于肾和命门之水火阴阳不足,若肾阴不足,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命门相火不足,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等理论实遥承于唐代王冰,而六味、八味之用又效法于宋代钱乙 。其对肾命的认识虽未脱离《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但其已明确指出“两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故以六味、八味补之,使“阳旺则阴生”,“阴旺则阳化” 。临床上崇尚温补,力戒苦寒,实为温补学派之先驱 。
孙一奎,明医家,著《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等 。其论命门学说的特点是综合《难经》关于命门和肾间动气理论,并融入《易经》中太极生阴阳的思想,阐发为动气命门说,即以命门为两肾间动气,为人身生生不息之根,并以命门动气说指导临床,突出表现在注重保护三焦元气,对虚损诸证,多从下元不足论治,自制壮元汤,配合东垣补中益气汤作为三焦元气不足之主方 。此外,注意保护脾胃,也是孙氏的临床特点之一 。
赵献可,明医家,著《医贯》,阐发命门学说,自成一家言 。其论命门,认为位居两肾之中,有位无形,为人身之君主之官,居于十二官之上,实为生命之主宰 。曾云:“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贯 。玄元肤论 。十二官论》)以命门为君火,并居先天之水火 。其临床治疗亦特别重视先天之水火,云:“先天水火,原属同宫,火以水为主,水以火为原 。故取之阴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阳者,水中寻火,其明不息 。斯大寒大热之病得以平矣 。”(《医贯 。阴阳论》)其
所谓“火中求水”,即用六味丸补水以配火,用治因真水不足所致之火有余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水中寻火”,乃用八味丸于水中补火,用治因真火不足而致的水有余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大大推广了六味、八味的临床应用 。
张介宾,明著名医家,著《景岳全书》《质疑录》《类经》等 。张氏所论命门与赵献可略同 。认为命门藏先天之水火,为元阴元阳所居之所,故“命门之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类经附翼 。求正录 。真阴论》)五脏之功能必赖命门始能发挥正常 。若命门之元阴、元阳亏损,则必变生脏腑阴阳虚损之病,所谓“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出,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迭出” 。(《类经附翼 。求正录 。真阴论》)创制左归、右归作为治疗命门先天水火不足的主方 。大力倡导“阴阳相济”,完善了阴阳虚损治法 。其阴阳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阳重于阴,反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针对性地提出“阳非有余”论,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 。求正录 。大宝论》)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