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万里长城的真正起点到底在哪里?

万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这是个很简单的常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在《明史·兵制》中却有“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的不同记载 。尽管存在着这样的争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书上也都是这么写,人们也都是这么记 。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辽宁省丹东市中朝边境鸭绿江畔的一座孤山“虎山”的前后发现了绵延不断的古城墙墙体及墙基遗迹,人们重新想起了史籍中“东起鸭绿”的记载 。经过长期的考古调查,考古学家、长城学者们最终证实这段长城在辽东绵延一千多公里,一直向西延伸到山海关,属于明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考古证据与史料记载完美地相互印证,由此万里长城又向东延长了一千多公里,丹东的虎山长城才是万里长城真正的东端起点也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教材里也做了相应修改 。
网络配图
这个结论是90年代初就被证实的,原本不是什么新发现,更不是什么新知识 。但是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正确的新结论还是一直没有覆盖住那个错误的旧知识,很多人的知识结构里还是那句根深蒂固的“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可能就是“通读并背诵全文”的魔力吧……本期《雪松说事》就来聊聊这段被遗忘的长城,聊聊虎山关和辽东边墙的故事 。
丹东市位于鸭绿江下游,距离鸭绿江出海口仅一步之遥,江对面就是朝鲜的新义州 。人们关于这座城市的印象可能更多在于承载着抗美援朝记忆的鸭绿江断桥,或者味道鲜美的黄蚬子 。如果你来到这座城市,一出火车站就能看见各色虎山长城的宣传广告,各种招揽游客去虎山长城景区的旅游巴士,导游们会非常自豪地向你介绍那里就是万里长城的起点 。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成化是明朝第八个皇上朱见深的年号,所以说虎山长城是最年轻的长城,建成的比较晚 。那为什么这么新的长城却是最晚被发现的呢?要说清楚虎山长城就要从辽东边墙说起 。
1368年明朝建立,但是明朝并没有彻底消灭元朝,更没有把蒙古纳入版图,元朝退回蒙古草原史称北元,此后明朝和蒙古长期并存,蒙古仍然是明朝的巨大威胁 。为解决这一威胁明朝的办法是重修长城防线 。
北元只坚持了二十多年,此后便分裂为三大部落,分别是西北的瓦剌部,北方的鞑靼部和东北的兀良哈部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是三大部族的大致方位,这三个部族本身就相互攻伐,加上游牧民族流动性比较大,所以三大部族的领地一直是在变化的,而且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这详细说起来就扯远了,所以这里就说了个大致方位 。
这三大部族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瓦剌部,曾经打到北京边上把明英宗都给俘虏了 。鞑靼部也比较有名,今天俄罗斯人还把蒙古人统称为鞑靼人 。这个兀良哈部名气相对小一些,大致分布在辽河、老哈河流域,也就是原来契丹的发源地那个位置,他们的覆盖面积很大,包括今天内蒙古东部,还有今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部分地方也有他们的活动 。
由于兀良哈部在三部中比较弱小,一直受到瓦剌部的侵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明朝初年这个部族是依附于明朝的 。朱重八册封了自己的十七子朱权为宁王,麾下八万铁骑,管辖兀良哈三卫,挟制蒙古兀良哈部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边疆就相对安全,所以当时长城防线并没有修到这里 。
朱重八撒手人寰以后,孙子建文帝朱允文继位,重八的四子燕王朱棣不服,发起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 。燕王的封地在今天北京附近,而宁王的势力范围在今天的内蒙东部和东三省的西部,正好在燕王的后路上,而且宁王麾下还有骁勇的蒙古骑兵 。当时明朝的首都是南京,燕王要往南打最不放心的就是背后的宁王,北平空虚如果宁王站在建文帝一边,趁机从背后捅自己一刀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