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介孚贿赂考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要贿赂考官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
上面所引的这段话很著名了,有许多人应该会背诵 。它出自鲁迅散文“《呐喊》自序” 。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这是鲁迅一生的起点,也是他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之所以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同鲁迅祖父周介孚的科场案有关 。
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 。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 。
周介孚,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29岁考中举人,33岁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 。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 。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50岁的时候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 。
1881年,鲁迅出生,作为周家的长房长孙,鲁迅的出生无疑是一件大事 。不过,当他呱呱坠地时,祖父周介孚并不在老家而是在京城候补 。
(鲁迅父亲)
据说,当鲁迅出世的消息传到京城时,恰逢同为翰林的张之洞来访,周介孚于是给新生儿取小名“张”,学名则根据同音取“樟寿”,字为“豫山”,这也是鲁迅真正的原名原字 。
1883年,周介孚由京返乡探亲,这也是鲁迅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祖父 。
鲁迅少年时期,周介孚仍旧在外为官,他再一次回乡时,已经是十年后的1893年了 。这一次,他是回家丁忧,鲁迅的曾祖母去世了 。
这一年,鲁迅13岁,这一次是鲁迅一生中与祖父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 。
这一年恰好是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 。按惯例,甲午(1894)年要开恩科,故乡试得以提前一年 。而恰恰就是这次恩科乡试成了周家“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转折点 。
准备参加乡试的绍兴秀才得知由京城来杭州的正主考官殷如璋与周介孚是同年(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就不断有人来求周介孚利用这一关系打通关节,绍兴的马、顾、陈、孙、章等五个家中有钱的秀才更是凑足一万两银子,托周介孚去送给殷如璋,以买通关节、乡试中举,并答应事后会给周介孚一些酬报 。
周介孚深知这件事非同儿戏 。可是,他与这五家都沾亲带故,再加上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周用吉(字伯宜,鲁迅的父亲)虽已是秀才,但接连几次乡试都未能中举,现在既然五家人愿意出银万两,只要自己出面周旋说情,便可省去一份贿银,当然是一件合算的事情 。于是,在碍于情面、经不住亲朋好友的极力撺掇的情况下,为了儿子的仕途前程,他最终还是决定铤而走险了 。
七月二十日(8月31日)这天,周介孚就带着仆人陶阿顺由绍兴启程了 。他们中途经过上海,于七月二十五日晚到达苏州,泊船静候殷如璋等人所乘坐的官船的到来 。两天后,殷如璋的官船果然在七月二十七日如期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 。
周福清得知这一消息后,不敢怠慢,当即派陶阿顺拿着事先拟好的、一封带有关节字样(所谓关节,是指与考官事先约好,在试卷某处用某几个字眼作为暗号)的书信前去投帖拜会,并嘱令陶阿顺先去投帖拜会,如不见,再投信函 。没想到这陶阿顺是一个粗人,由船夫
驾了小船悄悄划到大船边后,竟然将名帖信函一并交给殷如璋的差人 。
而此时,殷如璋正在船舱内与副主考周锡恩谈话,见差人送上一个厚厚的信封,心中大约早已有数,便将信封放在桌上,当然是想等周锡恩离开之后再拆开来看 。
陶阿顺在官船边左等右等,不见一点消息 。没有见过世面更不懂官场规矩的他,终于耐不住性子,对着官船大声叫嚷:这一万两银子的事非同小可,怎么收了银子连个收条也不给?听他这么一喊,殷如璋知道事情再也瞒不住了,便示意周锡恩拆阅来信,发现信封中“内计纸两张,一书凭票洋银一万元等语,一书考生五人:马官卷,顾、陈、孙、章,又小儿第八,均用‘宸衷茂育’字样 。又周介孚名片一纸,外年愚弟名帖一个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