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简介陵墓的考证过程是什么样的( 二 )


原件首次亮相
2014年9月2日,为满足游客需求,扬州文物部门对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重新布展 。除此前展出文物再度亮相外,此次布展还增加了一些新文物,其中,能证明隋炀帝墓主人的“铁证”墓志原件首次亮相 。
槐泗陵址
槐泗镇陵址,为清代误认陵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 。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叛军司马德勘等煽动兵变,推宇文化及为首缢弑隋炀帝 。
杨广死后,萧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后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 。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礼移葬于雷塘之北 。
由于年深日久,隋炀帝陵渐渐荒芜,已不为人知 。直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遂加以整修 。隋炀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 。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 。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 。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 。陵四周则植以松柏 。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神道和陵台 。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
历史沿革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4公里的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 。大业14年(618),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 。
雷塘,又称为“雷坡”,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 。南朝的时候,这里山水园林,楼榭亭台,为江南胜迹 。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称为“皇墓墩” 。后世扬州文人宗元鼎作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
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陵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四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 。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 。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
陵区一览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 。
作为千古一帝,统一中国,平定边疆,开运河、修驰道、筑长城、建洛阳、修榆林的隋炀帝的陵墓却非常小 。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坟包了 。但是面积虽小,却也不失隋唐帝王陵墓的霸气 。
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 。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
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 。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 。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 。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
陵墓维修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陵冢三历史遗迹 。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 。进行隋炀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设,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