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的生平简介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
【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的生平简介】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 。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 。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 。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 。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 。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 。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 。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
姚思廉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 。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 。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 。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 。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 。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 。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 。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 。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 。"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 。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 。
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一统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 。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 。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 。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贞观九年(635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 。在仕途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 。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 。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 。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 。"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 。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 。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 。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 。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 。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 。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