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杀二十万秦卒,在鸿门宴上,为什么妇人之仁?

历史上对于项羽的评价 , 或褒或贬 , 众说纷纭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咏项羽》一诗中对项羽充满了赞美与敬仰之情:“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 , 则对项羽的自甘失败深表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乌江亭》诗中对项羽的败局已定叹惋不已:“百战疲乏壮士哀 ,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与君王卷土来?”
汉高祖刘邦则直言不讳地指责项羽是败在不会用人:“夫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当代伟人认为 , 项羽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放虎归山” , 实属“妇人之仁” , 他在诗中豪迈地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 ,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 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大好形势下 , 他勉励全军将士要抓住有利战机 , 趁胜进军 , 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 千万不能学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
的确 , 鸿门宴是项羽走向失败的最关键的一次事件 , 由于项羽放走了刘邦 , 致使刘邦积聚势力 , 最终灭掉了项羽 。从司马迁对鸿门宴的描述来看 , 他把项羽放走刘邦的原因归为犹豫不决 。这是否是真正原因?应该不是 。因为即使他放走了刘邦 , 如果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 也可以立即出兵攻打刘邦 , 照样可以置刘邦于死地 。那么鸿门宴的关键之处在什么地方?在于通过这次宴会 , 刘邦向项羽低头认错 , 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 使项羽觉得刘邦不是敌人 。这种敌人与否的认定根据在于项羽的参照点 。
项羽召开鸿门宴源于两个人提供的信息:一来自于刘邦集团内部 , 他的左司马曹无伤 , 另一来自他的谋士亚父范增 。曹无伤透露的是 , 刘邦称王关中 , 根本不把项羽放在眼里;范增的消息则是刘邦直接挑战了他的霸主地位 。因此 , 在召开鸿门宴之初 , 项羽确有杀刘邦之心 。那么 , 刘邦之所以能够在鸿门宴上成功脱身 , 也是从此点入手 , 即让项羽相信 , 刘邦只是做一方诸侯而已 , 也是通过两条渠道影响项羽 。一是项羽的叔父项伯 , 二是来自刘邦的部下樊哙 。当然刘邦的行为也让项羽确信了这一点 , 刘邦只带领一百来人赴宴 , 极力摆低自己的地位 , 同时最后以贵重礼物相赠 。项羽相信 , 他与刘邦之间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 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 , 而是在自己做霸主的同时 , 可以容许刘邦作为一方诸侯而存在 , 因此即使鸿门宴放走了刘邦 , 也没有继续追杀刘邦 。
【项羽杀二十万秦卒,在鸿门宴上,为什么妇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