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历史:知名京剧演员杨月楼诱拐十七岁少女是真的吗?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京剧名角杨月楼赴上海演出,在十里洋场引起轰动 。
杨月楼时年二十八岁,相貌英武,身材伟岸,“玉立亭亭,艺兼文武”,最擅长的行当是武生,是一个极具实力的偶像派,凭借着精彩的演出,在全国各地拥有一大帮迷弟迷妹 。
当时上海最有名的戏园丹桂轩和金桂轩,为争夺杨月楼而相互攻讦,甚至对簿公堂 。刚创刊的《申报》引领时尚潮流,对杨月楼的上海之行进行跟踪报道,曾刊登诗曰:“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 。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 。”
彼时,杨月楼就是最炙手可热的一线大咖,在娱乐圈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刘德华 。
那一天,杨月楼受邀到金桂轩表演剧目《梵王宫》 。
这出戏讲的是元末的一段爱情故事,男主角华云与女主角含嫣在梵王宫庙会上相遇,一见钟情 。少女回家后相思成疾,托人请华云男扮女装,偷偷来到家中,两人私定终身,最终突破重重阻碍,收获幸福 。
台上,扮演主角的杨月楼惊艳亮相,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台下,有一名少女看得如痴如醉 。
这名少女姓韦,小名阿宝,来自广东香山,其父是经营茶叶生意的富商,常年在外,只留妻女在沪居住 。当天,她陪母亲来戏园听戏解闷,正赶上杨月楼的演出 。
韦小姐年方十七,正是情窦初开的年华,或许是戏中女子思春的姿态让她感同身受,又或是杨月楼的英俊潇洒让她一见倾心 。这次演出后,杨月楼成功打动了少女的芳心 。
韦小姐回到家中,茶不思,饭不想,几番踌躇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书信给杨月楼,表明爱意,并声称愿意为他以身相许 。随后托乳母王氏寄给杨月楼,同时还附上自己的年庚帖 。
女追男,隔层纱,这句话有时还真有点儿道理 。
杨月楼收到这封信,听闻是自己粉丝寄来的,还是位富家之女,心里倒有几分欣喜,只是又怕是人恶作剧,因此没作出回应 。
韦小姐在家等不到杨月楼的回信,竟害了相思病,整天愁容满面 。韦小姐的母亲发现女儿行为异常,一问才知道,是有心上人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韦母对杨月楼也很中意,有意撮合,派人告知杨月楼,双方可请媒妁,正式订立婚约 。
杨月楼也有意会会这位韦小姐,适逢他母亲从北京南下,于是在得到母亲同意后,约两家人出来见面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杨月楼与韦小姐见面后,立马就看对眼,怦然心动 。
男方事业有成,女方家境殷实,杨母与韦母也都同意这门亲事 。于是,双方决定“闪婚”,杨月楼以戏班班主为媒,下聘礼定亲 。
2
故事发展到这儿,杨月楼与韦小姐,你情我愿,因戏结缘,本来可以传为佳话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这门亲事 。
这人是韦小姐的叔父,他强行给自己加戏,认为嫂子和侄女完全是在胡闹 。
而他反对的理由,总结为四个字,就是“良贱不婚”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百姓“区为良贱:四民(士农工商)为良,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 。”杨月楼系戏班出身,韦小姐是商人之女,二人门不当户不对,不符合当时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应该及时退婚,免得让人耻笑 。
韦母不愧是一位久在上海的新式女性,她不顾小叔子的反对,向杨月楼建议,既然世俗不容,咱们可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以完婚 。
十一月初一,婚礼当天,韦小姐在乳母的帮助下,携带金银首饰离家出走,杨月楼在半路上接应,两人私奔,逃到法租界成亲 。
与此同时,韦小姐的叔父得知此消息,到衙门控告杨月楼犯“拐盗”罪,县衙的差役和巡捕在其指引下,进入法租界,很快找到杨、韦二人的住所 。由于此案没有涉及洋人,会审公廨便任由上海县衙将人带走审问,在场搜得的嫁妆七箱,据传价值四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