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国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它们当时的科技发达吗

语言
古庸国国都所在地的周围的地域,现今竹溪、竹山,极其相邻地区平利、镇坪北部、旬阳、郧西,其方言、口音基本相同,现代汉语均归属一个方言区 。这一方言暂以竹溪方言为代表,这种方言的形成肯定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过程 。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方言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不断的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其本身方言的形成少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竹溪地方话的形成,并且能长期延续下来,而且周邻地区方言与竹溪话基本相同,只是某些口音有差异,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受古庸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
葬俗
庸国丧葬文化的独特之一是岩葬,即“悬棺文化” 。悬棺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迷底长期无人揭开 。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 。在竹溪河流域,两岸悬崖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洞穴,当地人称之为“老人洞” 。最近在水坪镇洛家河一洞穴中还发现了完整的人骨 。这些洞穴即古人丧葬之用 。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古人见人老了便死,而蛇在洞中蜕一层皮就变年轻了,觉得不公平 。请求上天变“人死蛇蜕壳”为“蛇死人蜕壳” 。上天答应了请求 。于是人老了睡进洞中蜕一层皮又重返年轻 。不料这样下去人满为患,古人只好又请求上天恢复原样 。以上的民间传说与竹溪岩葬风俗有紧密联系,老人洞事实上就是老人死后的丧葬之地 。古庸人最初风行岩葬,后来变为人造洞穴,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土葬 。而岩葬的棺木、尸体大多年长月久风化烟灭 。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甚至到现代其风俗仍未完全破灭 。庸人有岩葬的风俗,就不难解,庸国立国千年,为何未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团 。
庸国丧葬文化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 。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锣,围着棂柩迈着慢慢舞步,边走边唱,一应一对,或后随一人跟唱 。发现于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现被称之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流行于江汉中西部地区民间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 。《黑暗传》不是出在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
巫文化
古庸国是中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 。长江三峡的巫山古称灵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称灵山有十巫,今已被证明都是早期的庸人 。其后,十巫中最强大的“巫咸族”建立了一个“巫咸国”(在今天的巫溪县一带) 。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曾为商王太戊的大臣 。巫彭精通医道,巫咸除精通医道外,还精通天文、乐器 。巫咸、巫彭所研究的医道、天文、乐器等,对中华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庸国所属江汉西部各地,明、清以前均有“民多信巫”的记载 。至今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术也基本相同 。这些巫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巫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中草药文化 。鄂、渝、陕边境地区民间中草医颇具地方特色,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这恐怕同上述巫术一样,与古代庸国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
音乐
庸人还能歌善舞,并发明鼓等乐器,因此古人有时将大鼓称为“庸鼓” 。庸人善于歌舞,在《诗经》中可见其端倪 。《诗经》中《江汉》及《墉风》中一些作品,很可能就出自庸风 。世有“吉甫作诗”之说,尹吉甫为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即庸国的附庸之地麇国 。庸国的歌舞后来发展成山歌、戏剧 。两竹高腔、薅草锣鼓、闹房花鼓调,主要源头就在古庸国的歌舞 。
茶文化